評價創面敷料潛在粘連性的體外模型檢測研究
摘要
引言
檢測項目與方法
1. 粘附力力學測試
- 使用拉力試驗機(如萬能材料試驗機),參照ASTM F2258標準。
- 將敷料粘附于模擬創面基質(如膠原蛋白凝膠或豬皮模型),以恒定速率(如10 mm/min)垂直剝離。
- 記錄最大剝離力(N/cm²)和剝離功(J/m²)。 評估指標:剝離力越低,抗粘連性越優。
2. 模擬體液環境下的粘附行為
- 將敷料浸泡于含牛血清白蛋白(BSA,10 mg/mL)的PBS溶液(模擬創面滲出液),37℃孵育24小時。
- 測定浸泡前后粘附力變化率,結合質量溶脹比分析液體吸收對粘附性的影響。
3. 細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檢測
- 采用CCK-8法檢測敷料浸提液對L929成纖維細胞的存活率(ISO 10993-5標準)。
- 通過ELISA檢測細胞培養上清中纖維連接蛋白(FN)的表達量,高FN水平可能加劇粘連。
4. 蛋白質吸附實驗
- 將敷料浸入含熒光標記BSA的溶液中,37℃孵育2小時。
- 使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測定吸附前后溶液的熒光強度差值,計算單位面積蛋白吸附量(μg/cm²)。
5. 微觀表面結構分析
-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敷料表面粗糙度及孔隙結構。
- 原子力顯微鏡(AFM)測定表面黏附力(nN級),模擬微觀粘附行為。
6. 體外動態創面模型驗證
- 構建三維細胞-膠原凝膠模型,模擬肉芽組織。
- 敷料覆蓋后,通過延時顯微鏡觀察7天內敷料與模型的分離情況,記錄脫離時間及殘留細胞/基質碎片量。
結果與討論
- 力學與蛋白吸附的關聯性:表面粗糙度高的敷料蛋白吸附量增加,導致剝離力升高。
- 動態模型優勢:相比靜態測試,動態模型可反映愈合過程中細胞增殖對敷料粘附性的影響。
- 矛盾點分析:部分高吸水性敷料初期粘附力低,但長期溶脹后機械鎖合效應增強,需結合時間維度評估。
參考文獻
- ASTM F2258-05: 粘合劑拉伸強度測試標準.
- Zhang et al. (2021). Biomaterials Science:膠原凝膠模型在創面研究中的應用.
- ISO 10993-5: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體外細胞毒性試驗.
- 提出“動態粘附”概念,強調體外模型需模擬創面愈合的時間演變。
- 整合宏觀力學與微觀表面特性檢測,揭示粘附機制多樣性。
- 推薦標準化檢測流程,助力敷料研發質量控制。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2
17
21
22
23
17
14
22
19
21
23
19
24
26
21
25
24
27
26
26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