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水分檢測的核心項目
-
- 定義:樣品在特定條件下(如105~110℃烘干至恒重)失去的全部水分,包括內在水分和外在水分。
- 檢測意義:直接影響熱值計算(如煤炭)、儲存穩定性(如糧食)或加工工藝參數(如化工原料)。
-
- 外在水分:附著在樣品表面的水分,通常在自然干燥條件下即可揮發。
- 內在水分:吸附在樣品內部孔隙或結合態的水分,需通過加熱或化學方法釋放。
- 應用場景:煤炭行業需區分兩者以評估運輸損失或燃燒效率。
-
- 原理:樣品在特定溫濕度環境中達到吸濕與解吸平衡時的水分含量。
- 用途:指導糧食、纖維等材料的長期儲存條件設計。
二、全水分檢測的主要方法
1. 經典烘干法(基準方法)
-
- 步驟:樣品破碎至規定粒度→稱量初始質量→105~110℃烘干至恒重→冷卻后稱重→計算水分損失。
- 標準依據:GB/T 211-2017(煤炭)、GB 5009.3-2016(食品)。
- 優點:結果準確,適用于實驗室常規檢測。
- 局限性:耗時較長(通常需2~4小時),不適合現場快速檢測。
-
- 原理:利用碘與水的定量化學反應,通過滴定測定水分。
- 適用樣品:液體、高價值化工產品(如藥品、油品)。
- 優勢:靈敏度高(可測至ppm級),適用于微量水分分析。
2. 儀器快速檢測法
-
- 原理:通過紅外加熱樣品,實時監測質量變化并計算水分含量。
- 特點:3~10分鐘內完成檢測,適用于生產線在線監控。
- 注意事項:需定期校準,避免樣品過熱導致揮發分損失。
-
- 技術特點:利用微波穿透性加熱樣品內部,縮短干燥時間至5~15分鐘。
- 適用場景:顆粒均勻的糧食、飼料等。
3. 無損檢測技術
- 近紅外光譜法(NIR)
- 原理:通過水分子在近紅外波段的吸收特征,建立數學模型推算水分含量。
- 優勢:無需破壞樣品,檢測速度極快(秒級)。
- 挑戰:需針對不同樣品建立專用校準模型,初期投入較高。
三、關鍵操作流程與注意事項
-
- 代表性采樣:按標準(如GB/T 19494)進行多點取樣并混合均勻。
- 粒度控制:煤炭需破碎至<6mm,糧食需研磨過篩,確保水分充分釋放。
-
- 溫濕度要求:實驗室需保持恒溫(20±2℃)、相對濕度<65%。
- 設備校準:烘箱溫度誤差需≤±1℃,天平精度至少0.001g。
-
- 干燥終點判定:連續兩次稱量質量差≤0.01g視為恒重。
- 冷卻條件:使用干燥器冷卻,避免環境濕度影響。
- 揮發分干擾:對含易揮發物質的樣品(如油脂),需采用低溫真空干燥法。
四、全水分檢測的應用領域
-
- 全水分是計算收到基低位發熱量的關鍵參數,水分每增加1%,熱值約降低60~80 kcal/kg。
-
- 水分超標會導致霉變(如小麥水分>14%易滋生霉菌),影響食品安全。
-
- 礦石水分影響粉碎效率與運輸成本,如鐵精礦水分需控制在8%~12%。
五、總結
- GB/T 211-2017 《煤中全水分的測定方法》
- ISO 589:2008 《硬煤—全水分測定》
- 王曉明. (2020). 糧食水分檢測技術進展. 《食品科學》, 41(9), 287-293.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67
48
49
41
50
48
49
64
44
48
47
49
55
47
48
55
59
46
44
33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