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顯微組分檢測項目
-
- 光學顯微鏡觀察:利用透射光(薄片)或反射光(光片)分析顯微組分的形態、顏色、反射率及分布特征。例如,煤巖學中鏡質體、惰質體和殼質體的識別。
-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結合背散射電子(BSE)成像,觀察微米級孔隙結構、表面形貌及礦物賦存狀態。
-
- 鏡質體反射率(Ro%)測定:通過測定鏡質體在油浸物鏡下的反射率,判斷有機質熱演化程度,廣泛應用于油氣勘探中的烴源巖評價。
- 熒光特性分析:檢測殼質體等富氫組分的熒光強度與波長,評估生烴潛力。
-
- 能譜分析(EDS):結合SEM或電子探針(EPMA),實現顯微組分的元素半定量分析。
- 激光拉曼光譜(Raman):識別有機質的分子結構特征(如碳質有序度)。
-
- 顯微CT掃描:三維重構樣品的孔隙網絡,量化孔隙率、孔徑分布及連通性(適用于頁巖氣儲層研究)。
- 熒光染色技術:通過染色劑浸漬增強孔隙系統的可視化效果。
二、礦物檢測項目
-
- X射線衍射(XRD):通過晶格衍射峰匹配,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礦物組成(如石英、長石、黏土礦物等)。
- 紅外光譜(FTIR):識別礦物的官能團特征(如硅酸鹽、碳酸鹽的振動譜帶)。
-
- X射線熒光光譜(XRF):快速測定主量元素(SiO?、Al?O?等)含量。
-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精準分析痕量元素(如稀土元素)分布。
-
- 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結合SEM,獲取礦物的晶體取向、晶界信息及變形歷史。
- 自動礦物分析系統(TIMA/MLA):基于BSE圖像與EDS數據,自動識別礦物并生成分布圖。
-
- 熱重-差熱分析(TG-DSC):研究礦物在加熱過程中的相變、脫水或分解行為。
- 磁化率測定:用于含鐵礦物(如磁鐵礦、赤鐵礦)的快速篩查。
-
- 原子力顯微鏡(AFM):納米級分辨率下分析礦物表面粗糙度及吸附特性。
- 接觸角測量:評估礦物表面的潤濕性(如油氣儲層的親水/疏水性)。
三、關鍵檢測技術對比
技術 | 分辨率 | 適用對象 | 主要輸出 |
---|---|---|---|
光學顯微鏡 | 微米級 | 顯微組分形態、反射率 | 顯微照片、反射率直方圖 |
SEM-EDS | 納米級 | 微觀形貌、元素分布 | 元素面掃描圖、能譜譜線 |
XRD | 晶體結構 | 礦物種類與含量 | 衍射圖譜、礦物半定量結果 |
顯微CT | 亞微米級 | 三維孔隙結構 | 孔隙網絡模型、滲透率模擬數據 |
TIMA/MLA | 微米級 | 礦物自動識別與統計 | 礦物分布圖、礦物共生組合數據庫 |
四、應用場景
- 油氣與頁巖氣勘探:通過顯微組分熱成熟度分析及黏土礦物含量測定,評估烴源巖品質與儲層壓裂潛力。
- 礦產資源評價:利用礦物共生組合與元素分帶特征,指導礦床成因研究與選礦工藝優化。
- 環境修復:分析污染土壤中重金屬賦存狀態(如吸附于黏土礦物表面或硫化物包裹),制定針對性治理方案。
- 材料科學:檢測陶瓷、合金等材料的礦物相組成,優化燒結工藝與力學性能。
五、發展趨勢
- 多模態聯用技術:如SEM-Raman聯用實現形貌、成分與分子結構的同步分析。
- 人工智能輔助分析:基于機器學習的礦物自動分類與大數據建模加速檢測流程。
- 高分辨率原位檢測:發展原位高溫/高壓實驗裝置,模擬地質過程并實時觀測礦物反應。
上一篇:聚氯乙烯絕緣聚氯乙烯護套低頻通信電纜電線檢測下一篇:全水分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50
51
50
68
49
50
41
51
48
49
64
44
48
47
49
55
47
48
55
59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