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胸鼠形態(tài)鑒定檢測技術(shù)要點與檢測項目詳解
摘要
一、引言
二、形態(tài)鑒定檢測項目
1. 外部形態(tài)特征檢測
-
- 體長:成年個體體長通常為120-200 mm。
- 尾長:尾長顯著超過體長(尾長/體長比≥1.1),尾環(huán)紋不明顯,末端無白色毛簇。
- 耳廓:耳薄且大,前折可覆蓋眼部;耳背毛稀疏,邊緣無白毛。
- 后足長:約30-40 mm,趾部細長,掌墊5枚。
-
- 背部毛色:黃褐色至棕褐色,毛基灰黑色,毛尖黃棕,部分個體具黑色針毛。
- 腹部毛色:乳白或淡黃色,胸腹部毛色分界明顯,形成“黃胸”特征。
- 足部:前足背面灰褐色,后足背面白色。
2. 頭骨及牙齒特征檢測
-
- 顱全長:34-42 mm,鼻骨細長,后端略超出前頜骨。
- 眶間寬:較窄(約4.5-5.5 mm),顳嵴平行。
- 腭孔:較長,延伸至第一臼齒前緣水平。
-
- 上臼齒:第一上臼齒具3列齒突,第二臼齒2列,第三臼齒呈“C”形。
- 咀嚼面:齒突磨損后形成馬蹄形齒環(huán)。
3. 與近緣種的鑒別要點
- 褐家鼠:尾長小于體長(尾長/體長比≈0.8),耳短厚(前折不達眼),腹部毛色灰白。
- 黑家鼠:尾長顯著超過體長,但背部毛色純黑,腹部灰白。
4. 性別與年齡判定
- 性別:雄性陰莖骨長約5-7 mm,呈鉤狀;雌性乳頭3對(胸1對,腹2對)。
- 年齡:依據(jù)臼齒磨損程度、體重(幼體<80 g,亞成體80-150 g,成體>150 g)劃分。
三、檢測方法與流程
- 標本采集與預處理
- 活體或死后標本經(jīng)消毒后測量,頭骨需經(jīng)煮沸剔肉、過氧化氫漂白。
- 測量工具
- 游標卡尺(精度0.02 mm)、電子天平、解剖顯微鏡。
- 數(shù)據(jù)記錄
- 記錄體長、尾長、耳長、后足長及頭骨18項指標(參考《中國動物志》)。
四、討論
- 形態(tài)鑒定的局限性:亞成體或地理種群變異可能導致誤判,建議結(jié)合線粒體COI基因測序驗證。
- 應(yīng)用意義:精準鑒定可優(yōu)化鼠害防控資源分配,如黃胸鼠偏好建筑物上層,需針對性布餌。
五、
-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嚙齒目》.
- Smith et al. (2018). Morphometric keys for Rattus species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Mammalogy.
- 國家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監(jiān)測技術(shù)指南》.
上一篇:酸含量(以乙酸計)檢測下一篇: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7
32
16
16
17
15
16
20
19
23
14
14
15
19
22
19
23
23
20
24
推薦檢測
聯(lián)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