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強度檢測(回彈法)完整解析:核心檢測項目詳解
一、回彈值測定
-
- 單個構件測區數≥10個(小構件可縮減至5個),相鄰測區間距≤2m。
- 避開蜂窩、麻面、預埋件及鋼筋密集區,優先選擇澆筑側面。
- 測區尺寸約200mm×200mm,表面清潔平整,無浮漿或疏松層。
-
- 每個測區均勻布置16個測點,間距≥20mm,測點距構件邊緣≥30mm。
- 回彈儀垂直測試面施壓,緩慢加壓至脫鉤,記錄瞬時回彈值。
- 剔除16個測點中的3個最大值和3個最小值,取剩余10個平均值作為測區回彈值(??Rm?)。
二、碳化深度測量
-
- 在測區表面鉆直徑約15mm的孔洞,清除粉末后用1%~2%酚酞酒精溶液涂抹。
- 碳化部分呈無色,未碳化混凝土變紅色,使用專用卡尺測量分界線深度,精確至0.5mm。
- 每測區取3點碳化深度值的平均值??dm?(若極差>2.0mm,需重新測量)。
-
- 碳化層硬度高但強度未同步增長,需根據碳化深度對回彈值進行修正或查表調整。
三、數據處理與強度推定
-
- 非水平方向測試時,按回彈儀與水平夾角修正回彈值(向上為“+”修正,向下為“–”修正)。
- 測試面為澆筑底面或頂面時,需按規范增加修正值(通常頂面回彈值偏低)。
-
- 根據《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 23),采用公式或查表法將修正后的回彈值??Rm?和碳化深度??dm?換算為強度值。
- 示例公式(地區曲線):???=???+???+?fcu?=aRm?+bdm?+c(系數?,?,?a,b,c通過試驗標定)。
-
- 結構或構件強度推定值???,?fcu,e?取各測區強度最小值。
- 當標準差較大時,采用數理統計法(如f_{cu,e} = m_{f_{cu}} - 1.645s_{f_{cu}}})。
四、測區布局與結構代表性評估
- 均勻性判斷:若各測區強度標準差>5.0MPa(C60以上>6.0MPa),需分區評定。
- 缺陷處理:對疑似強度不足區域(如裂縫周邊)增設測區,結合鉆芯法驗證。
五、儀器校準與質量控制
-
- 使用前在標準鋼砧(洛氏硬度HRC60±2)上測試,回彈值應為80±2。
- 檢定周期半年,頻繁使用時每2000次或工程開始/結束前需校準。
-
- 避免快速沖擊或傾斜測試,保證回彈儀軸線與測試面垂直。
- 高溫(>40℃)、低溫(<-4℃)或潮濕環境需按規范修正或暫停檢測。
六、異常數據識別與復測
- 離群值處理:若某測區回彈值離散度>20%,需檢查表面狀態或重新測試。
- 爭議解決:當回彈法推定強度與試塊差異>15%時,采用鉆芯法校核。
七、報告編制要點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9
15
20
22
19
15
12
16
10
18
15
13
8
7
22
15
17
20
17
21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