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料級配檢測:核心檢測項目解析
一、礦料級配檢測的核心目的
- 質量控制:確保礦料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的粒徑分布。
- 性能優化:通過合理級配提升混合料的力學性能(如抗壓強度、抗剪性)。
- 成本控制:避免因級配不合理導致的材料浪費或返工。
二、關鍵檢測項目及方法
1. 篩分試驗(核心項目)
- 目的:測定礦料中不同粒徑顆粒的質量百分比。
- 設備:標準方孔篩(篩孔尺寸為0.075mm、0.15mm、0.3mm、0.6mm、1.18mm、2.36mm、4.75mm、9.5mm、13.2mm、16mm、19mm等,具體根據規范選擇)。
- 方法:
- 取樣后烘干至恒重,稱取總質量。
- 逐級篩分,記錄各篩余質量。
- 計算通過率和累計篩余率,繪制級配曲線。
- 標準依據:
- 國內標準:GB/T 14684-2022《建設用砂》、GB/T 14685-2022《建設用卵石、碎石》。
- 國際標準:ASTM C136/C136M(篩分法)。
2. 細集料的砂當量(SE)或亞甲藍值(MBV)
- 目的:評估細集料(粒徑<4.75mm)中黏土、粉塵等有害雜質含量。
- 方法:
- 砂當量(SE):通過沉降試驗測定懸浮液中黏土顆粒的占比。
- 亞甲藍值(MBV):通過吸附亞甲藍染料量間接反映黏土活性。
- 意義:過高的黏土含量會降低混合料的粘結性和水穩定性。
3. 礦料的表觀密度、堆積密度與空隙率
- 目的:評估礦料的密實程度及孔隙結構。
- 方法:
- 表觀密度:排除開口孔隙體積后的顆粒密度(液體排代法)。
- 堆積密度:自然堆積狀態下的單位體積質量。
- 空隙率:由密度數據計算得出,反映顆粒間的填充效果。
4. 針片狀顆粒含量
- 目的:測定礦料中針狀(長徑比>3:1)或片狀(厚度比<1:3)顆粒的占比。
- 方法:采用游標卡尺或針片狀規準儀篩分。
- 危害:過量針片狀顆粒會降低混合料的抗壓強度和穩定性。
5. 礦粉的塑性指數與液塑限
- 目的:評估礦粉(粒徑<0.075mm)的黏性特性。
- 方法:液塑限聯合測定儀(圓錐法),計算塑性指數(PI=液限-塑限)。
- 意義:高塑性礦粉可能導致瀝青混合料高溫流變或水泥混凝土開裂。
6. 含泥量與泥塊含量
- 目的:檢測礦料中黏土、粉塵及泥塊的污染程度。
- 方法:水洗法篩分,烘干后計算質量損失率。
- 標準:含泥量≤3%(道路基層用碎石)、≤1%(高等級瀝青混合料)。
7. 礦料的堅固性與磨耗值
- 目的:評估礦料抵抗風化、凍融或機械磨損的能力。
- 方法:
- 堅固性試驗:硫酸鈉或硫酸鎂溶液浸泡-烘干循環,計算質量損失率。
- 洛杉磯磨耗值(LAV):鋼筒內模擬磨耗,以磨損后質量損失率評價(要求LAV≤30%)。
三、級配檢測關鍵流程
- 代表性取樣:按批次、料堆位置分層隨機取樣(依據GB/T 14684)。
- 預處理:烘干至恒重,消除水分對篩分結果的影響。
- 分級篩分:按粒徑從大到小逐級篩分,避免顆粒破損。
- 數據處理:生成級配曲線,比對設計要求范圍(如連續級配、間斷級配)。
- 結果判定:累計通過率是否落入規范允許的“級配包絡線”內。
四、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
- 取樣誤差:取樣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導致結果失真。
- 設備校準:篩網磨損、振篩機頻率偏差需定期校驗。
- 環境影響:濕度較高時需快速完成試驗,防止細顆粒結團。
- 級配修正:若檢測不合格,需通過調整粗細集料比例或摻配礦粉優化。
五、結語
上一篇:工作度(VC值)檢測下一篇:高程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0
9
11
9
8
14
10
7
9
9
9
11
13
9
12
13
17
12
14
32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