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及其原料檢測:核心項目與技術解析
一、化妝品原料檢測:從源頭把控風險
-
- pH值:確保與人體皮膚相容(pH 4.5-7.5為宜),避免刺激。
- 水分及揮發性物質:影響產品穩定性,如甘油含量過高可能導致微生物滋生。
- 折光率/密度:驗證原料純度(如乙醇濃度是否符合標準)。
-
- 必檢元素:汞(<1 mg/kg)、鉛(<10 mg/kg)、砷(<2 mg/kg)、鎘(<5 mg/kg)——通過原子吸收光譜(AAS)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檢測。
- 風險來源:天然礦物原料(如高嶺土)或生產設備污染。
-
- 菌落總數:原料儲存不當可能導致細菌超標(如植物提取物易滋生霉菌)。
- 致病菌篩查: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采用PCR或培養法。
-
- 急性毒性試驗:初步判斷原料風險等級。
- 皮膚刺激性/過敏性測試:兔皮膚試驗或體外重建皮膚模型(EpiSkin)。
- 光毒性試驗:針對紫外線敏感成分(如某些植物精油)。
二、化妝品成品檢測:全維度質量控制
-
- 加速試驗:40℃/75%濕度下放置3個月,模擬產品保質期內性狀變化。
- 凍融循環:檢測乳液類產品是否分層(-10℃至40℃循環3次)。
- 光照試驗:評估包裝遮光性及成分光穩定性(如維生素C易氧化)。
-
- 外觀/顏色/氣味:異常變化可能提示微生物污染或成分降解。
- 黏度/流變特性:影響使用體驗(如精華液需特定黏度確保延展性)。
- 活性成分含量:HPLC法測定維生素、煙酰胺等功效成分的留存率。
-
- 常見項目:菌落總數(≤500 CFU/g)、霉菌和酵母菌(≤100 CFU/g)。
- 防腐挑戰測試:接種標準菌株(如大腸桿菌),驗證防腐體系有效性。
-
- 激素類:地塞米松、雌二醇等(LC-MS/MS檢測,限值低至0.01 ppm)。
- 抗生素:氯霉素、甲硝唑(禁用)。
- 防曬劑超標:如二苯酮-3在歐盟限量為6%,中國為10%。
-
- 鎳釋放量:源自金屬包裝材料,歐盟要求≤0.5 μg/cm²/week。
- 二噁烷:表面活性劑副產物,中國限值≤30 ppm。
- 塑化劑(DEHP/DBP):兒童產品中嚴格禁用。
-
- 可遷移物質:鄰苯二甲酸酯、雙酚A(GC-MS檢測)。
- 密封性測試:真空衰減法檢測泄漏,確保無菌產品安全。
三、功效宣稱驗證:科學證據成硬指標
-
- 體外試驗:角質層含水量測試(Corneometer®)。
- 人體試驗:28天試用后經表皮水分流失(TEWL)變化。
-
- SPF值測定:ISO 24444標準,人體皮膚法或體外儀器法。
- 廣譜檢測:臨界波長≥370 nm(如UVA防護指數PA++++)。
-
- 3D皮膚模型:檢測膠原蛋白生成量。
- 圖像分析:VISIA-CR®系統量化色斑面積變化。
四、法規差異與應對策略
-
- 新增禁用組分至1286種,嚴格監控新興風險物質(如卡松類防腐劑)。
-
- 需提交產品安全報告(CPSR),包含暴露評估和毒理風險分析。
-
- 色素需單獨認證(FD&C認證),重金屬管控以產品實際使用安全為準。
五、未來趨勢與挑戰
- 快檢技術發展:便攜式拉曼光譜儀實現重金屬現場篩查。
- 組學技術應用:代謝組學追蹤成分皮膚滲透效應。
- 環境友好評價:微塑料(如磨砂顆粒)檢測納入生態安全考量。
結語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8
27
25
31
32
29
31
30
25
28
21
28
30
36
33
37
22
21
36
31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