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測項目與標準依據
-
- 檢測內容:通過感官或顯微鏡觀察霉變粒的顏色、斑點、菌絲體及結構破損情況。
- 標準依據:GB/T 5494-2019《糧油檢驗 糧食、油料的色澤、氣味、口味鑒定》規定霉變粒的感官判定標準。
-
- 常用方法:
- 形態學鑒定:顯微鏡觀察孢子結構(如曲霉、青霉等特征)。
- 分子生物學檢測:PCR技術鑒定特定霉菌(如黃曲霉、赭曲霉)。
- 參考標準:ISO 21527(霉菌計數)、GB 4789.15-2016(真菌毒素產毒菌檢測)。
- 常用方法:
-
- 核心毒素:黃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等。
- 檢測技術:
-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
-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MS)
- 限量標準:
- 中國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歐盟EC 1881/2006條例。
-
- 關聯性:水分>14%易引發霉變,需結合霉變粒分析。
- 方法:105℃恒重法(GB 5009.3-2016)。
-
- 檢測內容:分離霉變粒與其他雜質(如蟲蝕粒、破損粒),計算占比。
- 標準:GB/T 5494-2019中不完善粒分類規則。
二、檢測流程
-
- 采樣方法:按GB 5491-1985《糧食、油料檢驗 扦樣、分樣法》進行分層隨機取樣。
- 預處理:去除表面雜質,粉碎樣品至均勻(毒素檢測需低溫研磨防降解)。
-
- 感官篩選:人工分揀變色、霉斑顆粒。
- 儀器輔助:近紅外光譜(NIRS)快速篩查霉變特征。
-
- 霉菌培養:沙氏培養基(SDA)培養后計數菌落形成單位(CFU/g)。
- 毒素檢測:HPLC法需經過免疫親和柱凈化提取毒素。
-
- 結果判定:對比國家標準判定是否超標(如小麥霉變粒≤2.0%)。
- 風險預警:若毒素超標,需追溯污染源頭并隔離批次。
三、關鍵控制點與注意事項
- 采樣代表性:避免局部霉變區域遺漏,確保樣品覆蓋整批貨物。
- 檢測方法選擇:
- 快速篩查選用ELISA或NIRS;
- 法定仲裁需采用HPLC或LC-MS/MS。
- 交叉污染防控:實驗前后對設備滅菌(紫外線、酒精擦拭)。
四、霉變粒超標的應對措施
- 分級處理:輕度過篩去霉,重度整批禁用。
- 改善儲存條件:控制濕度(<65%)、溫度(<15℃),加強通風。
- 添加防霉劑:合規使用丙酸、雙乙酸鈉等抑制霉菌生長。
五、總結
轉成精致網頁
上一篇:容許度、限度檢測下一篇:氟吡甲禾靈&高效氟吡甲禾靈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5
43
33
31
31
33
31
32
35
33
32
33
34
27
26
37
36
33
35
37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