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質與結構分析
-
- 絲綢蛋白檢測:采用紅外光譜(FTIR)、氨基酸分析或免疫學方法(如ELISA)確認是否為天然蠶絲,鑒別桑蠶絲與柞蠶絲。
- 纖維老化程度:通過聚合度測試(粘度法或凝膠滲透色譜)評估絲蛋白降解情況。
- 摻雜檢測:使用電子顯微鏡(SEM)觀察纖維表面形態(tài),排查近現代化學纖維混入。
-
- 編織工藝:通過顯微成像分析平紋、斜紋或復雜提花工藝,判斷歷史時期工藝特征。
- 染料/顏料成分:采用拉曼光譜、X射線熒光(XRF)或高效液相色譜(HPLC)鑒定天然染料(如蘇木、靛藍)或礦物顏料來源。
二、保存狀態(tài)評估
-
- 微觀斷裂:SEM觀察纖維斷裂、脆化程度。
- 宏觀缺陷:多光譜成像技術捕捉折痕、蟲洞、褪色區(qū)域。
-
- 黃變指數:色差儀量化顏色變化,結合紫外光照射判斷氧化程度。
- pH值檢測:表面微取樣測定酸堿度,評估酸化腐蝕風險。
-
- 有機物殘留:GC-MS檢測脂類、膠質等污染物(如裝裱膠料殘留)。
- 無機沉積物:X射線衍射(XRD)分析灰塵、金屬鹽結晶(如硫酸鹽侵蝕)。
三、生物病害檢測
-
- 菌種鑒定:DNA測序或培養(yǎng)法鑒定霉菌(如曲霉、青霉)、細菌種類。
- 代謝產物分析:檢測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評估對絲纖維的分解能力。
-
- 蟲蛀特征:顯微CT掃描構建三維蛀孔結構,鑒別衣魚、蠹蟲等典型蛀蝕形態(tài)。
四、環(huán)境適應性測試
-
- 動態(tài)水分吸附分析(DVS)測定纖維吸濕膨脹率,制定適宜保存濕度。
-
- 模擬加速光照老化實驗,測定色牢度變化閾值,確定光照防護標準。
五、真?zhèn)闻c年代鑒定
-
- 碳-14測年(針對非現代絲綢)或熱釋光(TL)輔助斷代。
- 分析染料合成年代(如合成苯胺染料出現于1856年后)。
-
- 與已知年代樣本對比編織密度、染料配方等工藝特征。
六、無損檢測技術應用
- 高光譜成像:大面積快速識別修復痕跡、隱性污漬。
- 太赫茲成像:穿透多層結構檢測內部脫膠、空鼓等缺陷。
- 3D表面形貌掃描:記錄表面紋理,建立數字化檔案。
檢測標準與規(guī)范
- 國內標準:遵循《紡織品 絲綢文物檢測規(guī)范》(WW/T)及文物保護行業(yè)標準。
- 國際參考:參照ICCROM(國際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紡織品保護指南。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8
26
18
20
21
21
21
22
21
28
24
20
20
27
31
18
28
28
22
27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