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和乳制品檢測的重要性
乳及乳制品作為人類重要的營養來源,其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隨著乳業規模化發展和加工技術的提升,乳制品消費量持續增長,但與此同時,原料污染、添加劑濫用、微生物超標等問題也頻繁出現。為確保乳制品的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和企業需通過科學、系統的檢測手段對原料乳及終端產品進行全方位監控。檢測項目覆蓋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污染物殘留及營養成分分析,旨在保障產品合規性、真實性,并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追求。
常規檢測項目
乳制品的核心檢測包括基礎理化指標和營養成分分析。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非脂乳固體、酸度等是衡量原料乳品質的關鍵參數,直接影響產品口感和加工性能。例如,巴氏殺菌乳的蛋白質含量需≥2.9%,而發酵乳的酸度通常需控制在70°T以上。乳糖含量檢測則對乳糖不耐癥人群的產品開發具有重要意義。現代檢測技術如紅外光譜法(MIR)和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可實現快速精準測定。
污染物與有害物質檢測
乳制品易受環境污染和生產過程影響,需重點關注以下污染物:
1. 重金屬殘留:鉛、汞、砷等通過飼料或環境遷移進入乳源,長期攝入可能引發慢性中毒。中國《GB 2762-2022》規定液態乳鉛限量為0.05mg/kg。
2. 獸藥殘留:抗生素(如β-內酰胺類)、激素類藥物在奶牛養殖中的濫用可能導致殘留超標。采用ELISA試劑盒或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MS)可檢出ppb級殘留。
3. 非法添加劑:三聚氰胺、硫氰酸鈉等非法添加物需通過氣相色譜-質譜法(GC-MS)進行篩查,檢測限需低于0.01mg/kg。
微生物安全檢測
微生物污染是乳制品腐敗變質和食源性疾病的主因。強制檢測項目包括:
? 菌落總數:反映衛生狀況,巴氏乳要求≤5×10^4 CFU/mL
? 致病菌檢測: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需滿足"不得檢出"標準
? 耐熱芽孢桿菌:UHT乳需檢測嗜熱脂肪芽孢桿菌等耐熱菌污染
快速檢測方法如PCR技術和ATP生物發光法已實現6小時內完成病原體篩查。
真實性鑒別與摻假檢測
針對乳制品摻假問題,檢測技術重點聚焦:
? 動物源鑒定:通過基因條形碼技術區分牛乳、羊乳、牦牛乳
? 植物脂肪摻入:使用氣相色譜法檢測膽固醇組成差異
? 復原乳鑒別:檢測糠氨酸、乳果糖等熱處理標志物
近紅外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模型可實現摻假類型的無損快速識別。
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當前乳制品檢測正向智能化、高通量方向發展。納米傳感器可實現重金屬的即時檢測,區塊鏈技術用于追溯檢測數據,而人工智能算法可優化多指標聯合分析模型。第三方檢測機構與生產企業合作,通過建立風險預警數據庫,推動乳品質量管控從被動檢測轉向主動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