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酸根(AsO?³?)檢測技術及其應用
一、砷酸根檢測的主要項目與技術原理
-
- 原理:利用砷酸根與鉬酸銨在酸性條件下生成砷鉬雜多酸絡合物,經還原劑(如抗壞血酸)還原為鉬藍,通過測定其在特定波長(通常880 nm)下的吸光度定量。
- 特點:成本低、操作簡便,但易受磷酸鹽等干擾,需通過調節pH或掩蔽劑(如酒石酸銻鉀)消除干擾。
- 適用場景:實驗室水質批量分析,檢出限約0.01 mg/L。
-
- 氫化物發生-原子吸收光譜(HG-AAS): 砷酸根需預還原為亞砷酸鹽,與硼氫化鈉反應生成氣態AsH?,通過原子化后檢測砷原子對特征譜線(193.7 nm)的吸收強度。
- 石墨爐原子吸收(GF-AAS): 直接檢測痕量砷(ppb級),無需氫化物發生,但需復雜基體改進劑處理樣品。
- 優勢:靈敏度高(檢出限0.1–1 μg/L),適合痕量檢測,但設備昂貴且需專業操作。
-
- 原理:采用陰離子交換柱分離砷酸根,電導檢測器或質譜聯用(IC-MS)定量。
- 優勢:可同時檢測多種陰離子(如Cl?、SO?²?),抗干擾能力強,適用于復雜基質(如土壤浸出液)。
- 局限:儀器維護成本高,需抑制器消除背景電導干擾。
-
- 納米材料修飾電極: 使用金納米顆粒、石墨烯或金屬有機框架(MOFs)修飾電極,通過方波伏安法(SWV)測定砷酸根氧化還原電流。
- 優點:便攜、快速(5分鐘內出結果),適合現場檢測,檢出限可達0.5 μg/L。
- 挑戰:電極穩定性及抗干擾能力需優化。
-
- 功能化量子點或有機染料: 探針與砷酸根結合后熒光強度/波長變化,通過熒光光譜儀或便攜式讀數器檢測。
- 應用:適用于生物樣品或高濁度水體,靈敏度高(nM級),但需設計特異性識別基團。
二、關鍵檢測步驟與質量控制
-
- 水體樣品:酸化保存(pH<2),過濾去除懸浮物。
- 固體樣品(土壤/食品):微波消解或濕法消解(HNO?-H?O?體系)釋放砷酸根。
- 干擾消除:硫化物、有機物需通過氧化或沉淀去除。
-
- 使用國家標準物質(如GBW08605)校準,加標回收率需控制在90–110%。
- 定期驗證儀器精度(RSD<5%)。
-
- 空白實驗:避免試劑污染。
- 平行樣分析:確保重復性。
- 方法對比:如分光光度法與ICP-MS交叉驗證。
三、典型應用場景與檢測標準
-
- 地表水/地下水:遵循《GB 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砷限值0.01 mg/L)。
- 土壤污染評估:按《GB 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標準》(砷風險篩選值20–40 mg/kg)。
-
- 水稻/海產品:采用HPLC-ICP-MS檢測總砷及形態(如As(III)/As(V))。
- 國際標準:WHO規定大米中無機砷限量為0.2 mg/kg。
-
- 排放標準:中國《GB 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總砷≤0.5 mg/L)。
- 在線監測:電化學傳感器或流動注射分析儀(FIA)實時預警。
四、技術發展趨勢
五、結語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6
7
5
6
5
5
7
7
7
5
7
9
9
11
10
13
10
11
9
9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