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損失率檢測:核心檢測項目與技術解析
一、核心檢測項目及方法
-
- 定義:收割前因作物過熟、風力或外力導致的籽粒自然脫落。
- 檢測方法:
- 在待收割地塊中劃定1m×1m的樣方(至少5個隨機點位)。
- 人工收集地面散落籽粒,稱重計算單位面積損失量(g/m²)。
- 公式: 自然損失率=收集籽粒重量樣方面積×理論畝產量×100%自然損失率=樣方面積×理論畝產量收集籽粒重量?×100%
-
- 成因:割臺撥禾輪轉速不匹配、切割高度不當或拔禾齒損壞導致的籽粒脫落。
- 檢測步驟:
- 在割臺后方鋪設1m寬收集框,長度覆蓋割幅。
- 作業后收集框內籽粒稱重,結合作業面積計算損失率。
- 關鍵參數:
- 撥禾輪轉速(通常為20~40 rpm);
- 切割高度(禾本科作物留茬高度≤15 cm)。
-
- 分類檢測:
- 未脫凈損失:未完全脫粒的穗頭中殘留籽粒,需人工脫粒并稱重。
- 夾帶損失:莖稈中夾帶的籽粒,通過振動篩分離后稱重。
- 設備要求:脫粒滾筒轉速(小麥:500
1200 rpm)、凹板間隙(515 mm)。
- 分類檢測:
-
- 檢測方法:
- 在清選篩后方安裝收集裝置,捕獲被吹出或漏篩的籽粒。
- 損失率=清選損失籽粒重量/總進入清選系統籽粒重量×100%。
- 調控參數:
- 風機風速(8~15 m/s);
- 篩片開度(根據籽粒尺寸調整)。
- 檢測方法:
-
- 計算公式: 總損失率=割臺損失+脫粒損失+清選損失+自然損失總損失率=割臺損失+脫粒損失+清選損失+自然損失
- 允許范圍:
- 小麥/水稻:≤2.5%(國家標準NY/T 995-2020);
- 玉米:≤3.5%(ISO 8210:2022)。
二、檢測設備與工具
- 基礎工具:電子秤(精度0.1g)、收集框(金屬或尼龍材質)、卷尺、GPS定位儀。
- 專用設備:
- 籽粒流量傳感器(實時監測脫粒與清選環節);
- 高速攝像系統(分析割臺撥禾軌跡及籽粒運動路徑)。
- 環境監測儀:溫濕度計、風速儀(校正自然損失數據)。
三、檢測標準與規范
- 國內標準:
- 《聯合收割機通用技術條件》(GB/T 8097-2023);
- 《谷物收獲機械作業質量》(NY/T 995-2020)。
- 國際標準:
- ISO 8210:2022 農業機械-聯合收割機-試驗方法;
- ASABE S343.5(美國農業工程師協會標準)。
四、影響因素與優化方向
- 作物特性:
- 水稻易落粒品種需降低撥禾輪轉速;玉米高含水率需調整滾筒間隙。
- 機械參數優化:
- 加裝柔性脫粒元件減少籽粒破損;
- 采用變頻風機實現風速動態調節。
- 智能化檢測技術:
- 基于深度學習圖像識別技術實現田間損失實時監測;
- 物聯網傳感器網絡自動反饋調整作業參數。
五、數據應用與經濟效益
- 案例參考:某小麥收割機優化后,割臺損失率從1.8%降至0.9%,500畝地塊可減少損失約900公斤,直接增收3000元以上。
- 行業趨勢:集成損失率檢測功能的智能收割機可提升作業效率15%~20%。
上一篇:氟米松(雙氟米松)檢測下一篇:雙氟沙星(二氟沙星)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