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檢測項目及技術規范
一、引言
二、核心檢測項目分類
(一)常規污染物(基本項目)
-
- PM?.?(細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2.5μm,來源包括燃煤、機動車尾氣、工業排放等,可深入肺部引發心肺疾病。
- PM??(可吸入顆粒物):直徑≤10μm,來源為揚塵、建筑活動、工業粉塵等,加劇呼吸系統疾病。
- 檢測方法:β射線法、微量振蕩天平法(TEOM)。
-
- 二氧化硫(SO?):燃煤電廠、金屬冶煉等工業排放,形成酸雨并刺激呼吸道。
- 二氧化氮(NO?):機動車尾氣、火力發電,參與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加重哮喘風險。
- 一氧化碳(CO):燃料不完全燃燒產物,導致缺氧中毒。
- 臭氧(O?):光化學煙霧主要成分,損害肺功能及農作物生長。
- 檢測方法:紫外熒光法(SO?)、化學發光法(NO?)、非分散紅外法(CO)、紫外光度法(O?)。
(二)特征污染物(擴展項目)
- 重金屬:鉛(Pb)、鎘(Cd)、汞(Hg)、砷(As),源自電池制造、冶金、燃煤等,具有生物累積毒性。
- 揮發性有機物(VOCs):苯系物(苯、甲苯)、甲醛等,來自油漆、印刷、石化工業,致癌風險高。
- 多環芳烴(PAHs):不完全燃燒產物(如焦化廠),強致癌物。
-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二噁英類等,需高精度GC-MS檢測。
(三)區域擴展監測
- 氨(NH?):農業施肥及畜牧業排放,加劇PM?.?形成。
- 硫化氫(H?S):污水處理廠、化工廠釋放,具刺激性及毒性。
三、檢測技術體系
(一)監測網絡布局
- 城市監測點:人口密集區、交通樞紐,反映公眾暴露水平。
- 背景監測點:遠離污染源的區域,評估長距離傳輸污染。
- 垂直監測:通過氣象塔、無人機監測大氣邊界層污染物擴散規律。
(二)采樣與分析技術
- 自動連續監測:國家標準站配備在線分析儀,數據實時上傳至生態環境部平臺。
- 被動采樣:擴散管/吸附劑用于偏遠地區低成本監測。
- 衛星遙感:結合TROPOMI等傳感器反演NO?、PM?.?分布。
(三)質量控制
- 定期校準儀器(如臭氧發生器校準紫外光度計)。
- 實驗室間比對與數據溯源至國家計量院標準。
- 異常數據復核機制(如PM?.?與能見度關聯驗證)。
四、標準限值與健康影響
- PM?.?:一級標準35 μg/m³(適用于自然保護區),二級標準75 μg/m³(居住區)。
- SO?:一級150 μg/m³,二級500 μg/m³。
- 超標暴露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OPD)、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
五、未來趨勢
- 新增檢測指標:PM?、超細顆粒物(UFPs)、更多VOCs物種納入監控。
- 物聯網技術:微型傳感器網絡實現網格化高密度監測。
- 健康導向標準:參考WHO《空氣質量指南》(2021版)加嚴限值。
六、
上一篇:面筋衛生標準檢測下一篇:非發酵性豆制品及面筋衛生標準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7
7
13
12
13
13
14
17
12
18
13
13
16
19
19
20
18
17
21
17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