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測原理
二、核心檢測項目
-
- 測試方法:使用色差儀測量樣品老化前后的顏色差異(ΔE值),量化褪色、黃變等現象。
- 評估標準:ΔE≤1.5為無明顯變化,ΔE≥3.0為顯著變色。
-
- 測試方法:通過光澤度儀測定表面光澤度的損失率,評估涂層或塑料表面粉化、粗糙化程度。
- 典型要求:老化后光澤度保留率≥80%(視行業標準而定)。
-
- 拉伸強度與斷裂伸長率:評估材料老化后的韌性及強度變化。
- 沖擊強度(如Izod沖擊試驗):檢測材料脆化程度。
- 硬度變化(邵氏硬度或洛氏硬度):反映材料表面硬化或軟化趨勢。
-
- 紅外光譜(FTIR):檢測材料分子鏈斷裂、氧化基團(如羰基)生成等化學變化。
- 熱重分析(TGA):分析材料熱穩定性變化,評估降解程度。
-
- 掃描電鏡(SEM):觀察表面裂紋、龜裂、粉化等微觀缺陷。
- 光學顯微鏡:分析涂層剝落、起泡等宏觀失效現象。
-
- 電氣絕緣性能(適用于電線電纜、電子元件):檢測老化后絕緣電阻、介電強度變化。
- 防水性能(如紡織物或涂層):評估潤濕性、接觸角及防水性衰退。
三、檢測標準
-
- ISO 4892-3: 塑料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方法(熒光紫外燈)。
- ASTM G154: 非金屬材料熒光紫外燈曝露試驗操作標準。
- SAE J2020: 汽車外飾材料紫外線老化測試標準。
-
- GB/T 16422.3: 塑料實驗室光源暴露試驗第3部分(熒光紫外燈)。
- GB/T 14522: 機械工業產品用塑料、涂料、橡膠材料人工氣候老化試驗方法。
四、檢測流程
- 樣品制備:按標準裁剪樣品尺寸,確保表面清潔無污染。
- 初始性能測試:記錄原始顏色、光澤度、力學性能等數據。
- 加速老化試驗:
- 循環條件:紫外光照(如0.76 W/m²@340nm)+ 冷凝/噴淋(4小時光照+4小時冷凝為典型循環)。
- 時間設置:根據材料用途選擇測試時長(通常為500~3000小時)。
- 周期性評估:每72~168小時取樣測試,記錄性能衰減趨勢。
- 最終報告:對比老化前后數據,判定材料是否符合耐候性要求。
五、應用領域
- 涂料與涂層:汽車漆、建筑外墻涂料、船舶防腐涂層。
- 塑料與橡膠:戶外建材(如PVC型材)、汽車零部件、密封件。
- 紡織與包裝:戶外遮陽布、防水織物、食品包裝膜。
- 電子電器:外殼材料、絕緣部件。
六、注意事項
- 樣品數量:每組測試需至少3個平行樣品以提高數據可靠性。
- 測試時間選擇:需結合實際使用環境(如沙漠高UV地區需延長測試時間)。
- 紫外線波段選擇:
- UVA-340:模擬太陽光295~365nm波段,適合戶外耐久性測試。
- UVB-313:波長更短(280~315nm),加速老化更劇烈,但可能與實際光譜偏差較大。
七、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42
39
40
44
43
42
42
49
52
41
22
18
20
16
17
21
19
20
23
23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