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發液與洗發膏檢測項目詳解
一、理化指標檢測
-
- 檢測目的:確保產品酸堿度與頭皮環境(pH 4.5~6.5)兼容,避免刺激。
- 標準范圍:洗發液pH通常為5.0~8.0,洗發膏因稠度較高可能略偏堿性。
-
- 檢測方法:旋轉粘度計測定。
- 意義:控制產品質地,膏體需保持穩定不分層,液體需確保泵出順暢。
-
- 重點成分:表面活性劑(如月桂醇硫酸酯鈉)、硅油、去屑劑(吡硫翁鋅)、植物提取物等。
- 檢測技術:高效液相色譜(HPLC)或氣相色譜(GC)。
-
- 必檢項:鉛、砷、汞、鎘(限值均≤10mg/kg)。
- 風險來源:原料污染或生產環節引入。
二、感官與穩定性測試
-
- 要求:膏體均勻無顆粒,液體透明/乳狀無雜質;香氣無異味。
-
- 操作:-15℃冷凍24小時及40℃恒溫放置24小時后觀察是否分層、變色。
- 意義:模擬運輸及存儲環境,確保產品質量穩定。
-
- 方法:羅氏泡沫儀測定初始泡沫量及持久性。
- 關聯性:表面活性劑含量與清潔力直接相關。
三、微生物檢測
-
- 限值:≤1000 CFU/g(眼部/兒童產品更嚴格)。
-
- 標準:≤100 CFU/g。
-
- 必檢項: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白色念珠菌等不得檢出。
四、安全性評價
-
- 方法:斑貼試驗(人體或動物模型),評估紅腫、瘙癢等反應。
-
- 替代方案:體外重建角膜模型(替代傳統動物實驗)。
-
- 高風險成分:甲醛、MIT/CMIT(甲基異噻唑啉酮類)、尼泊金酯類,需符合限量標準。
-
- 來源:表面活性劑生產副產物,限值≤30ppm(中國標準)。
五、功能性驗證
-
- 檢測項:吡羅克酮乙醇胺鹽(OCT)、水楊酸等成分的抑菌實驗(馬拉色菌)。
-
- 方法:頭發拉伸強度測試、水分含量測定(紅外光譜)。
-
- 儀器:摩擦電荷測試儀,評估洗后發絲靜電量。
六、包裝與標簽合規性
-
- 檢測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遷移量。
-
- 成分全標注(INCI名稱)、生產許可證號、保質期等。
注意事項
- 檢測周期:常規項目需5-7個工作日,特殊項目(如毒理)可能長達1個月。
- 送檢流程:第三方實驗室(如SGS、Intertek)或省級藥監部門指定機構。
- 更新標準:密切關注各國法規變動(如歐盟EC 1223/2009修訂)。
常見問題(FAQ)
- Q:洗發膏與洗發液檢測差異? A:膏體更注重粘度穩定性,液體需額外檢測流動性及泵壓性能。
- Q:天然洗發水是否需要特殊檢測? A:需額外驗證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及潛在致敏原(如精油)。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8
10
14
15
18
11
12
15
12
11
12
16
15
14
21
13
21
17
18
22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