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含量標識檢測:核心檢測項目解析
一、纖維含量檢測的核心項目
-
- 目的:確定紡織品中纖維的種類(如棉、滌綸、羊毛、粘膠等)。
- 方法:
- 顯微鏡觀察法:通過纖維縱向和橫截面形態鑒別天然纖維(棉、麻、絲、毛)與化學纖維。
- 燃燒試驗:根據燃燒氣味、灰燼形態區分纖維類別(如蛋白質纖維燃燒有燒焦毛發味)。
- 溶解試驗:利用不同化學試劑(如75%硫酸、次氯酸鈉)溶解特定纖維,觀察溶解特性。
- 紅外光譜(FTIR):通過光譜特征峰識別合成纖維(如滌綸、尼龍)。
- DNA檢測:用于鑒別動物纖維(如羊絨、羊毛)來源的物種特異性。
-
- 目的:測定各纖維成分的質量百分比,驗證是否符合標識標注(如“棉60%,聚酯纖維40%”)。
- 方法:
- 化學溶解法(GB/T 2910系列標準):通過選擇性溶解分離不同纖維組分,計算殘留物質量占比。 示例:用甲酸溶解錦綸,剩余成分為棉或其他纖維。
- 顯微鏡圖像分析法(ISO 17751):對纖維橫截面進行圖像處理,統計面積占比并換算為質量比。
- 物理分離法:適用于可手工分離的混紡材料(如外層滌綸、內層棉)。
-
- 目的:驗證纖維加工過程中是否殘留危害人體健康的化學物質。
- 關鍵檢測項:
- 甲醛含量(GB/T 2912.1):用于防皺處理的甲醛可能超標。
- 偶氮染料(GB/T 17592):檢測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的禁用染料。
- 重金屬(如鉛、鎘、汞):通過ICP-OES或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
- pH值(GB/T 7573):確保紡織品酸堿度符合人體安全范圍。
- 新興關注物質:如PFAS(全氟化合物)、鄰苯二甲酸鹽(增塑劑)。
-
- 項目內容:
- 標簽標注的纖維名稱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如“聚酯纖維”不可簡寫為“滌綸”)。
- 纖維成分標注順序是否按含量從高到低排列。
- 允許偏差范圍是否合規(如單一纖維含量≤5%需標注“含微量XX”)。
- 是否標注功能性纖維的特殊處理(如“抗菌纖維”“阻燃纖維”)。
- 項目內容:
-
- 適用場景:針對多組分混紡材料(如棉/滌/氨綸),驗證各組分比例是否準確。
- 技術難點:需結合化學溶解和物理分離手段,例如:
- 氨綸需先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再分析剩余纖維成分。
-
- 檢測項示例:
- 抗菌纖維:通過ISO 20743標準測試抗菌率。
- 遠紅外纖維:檢測遠紅外發射率(GB/T 30127)。
- 吸濕排汗纖維:測定芯吸高度和蒸發速率(GB/T 21655.1)。
- 檢測項示例:
二、檢測流程與注意事項
-
- 樣品需涵蓋產品的不同部位(如面料、里料、裝飾線),避免局部成分差異。
- 取樣量需滿足檢測需求(通常≥1g)。
-
- 常規檢測需3-5個工作日,復雜樣品(如多組分混紡)可能延長至7天。
-
- 明確標注纖維種類、含量百分比、檢測方法及允許偏差。
三、檢測標準與法規依據
- 中國標準:GB/T 29862《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
- 國際標準:ISO 1833《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系列
- 歐盟法規:REACH法規(化學品限制)、OEKO-TEX® St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
四、總結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59
51
50
49
54
51
59
54
48
23
23
15
23
21
21
17
15
18
19
15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