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檢測原理:通過酶動力學法(常用IFCC推薦方法)檢測血清中CK催化肌酸與ATP反應生成磷酸肌酸的速率。
- 參考范圍:
- 男性:38-174 U/L(因實驗室方法而異)
- 女性:26-140 U/L
- 臨床意義:
- 顯著升高(>5倍):急性心肌梗死(AMI)、橫紋肌溶解癥、多發性肌炎、嚴重創傷或手術后。
- 中度升高(2-5倍):劇烈運動、肌肉注射、癲癇持續狀態、甲狀腺功能減退。
- 降低:較少見,可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或長期臥床。
-
- 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占總CK的95%-98%。
- 升高:骨骼肌損傷(如肌營養不良、創傷、手術)。
-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占總CK的5%以下。
- 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4-6小時開始升高,24小時達峰,48-72小時恢復)、心肌炎。
- CK-BB(主要存在于腦和胃腸):血清中含量極低。
- 升高:腦損傷(腦卒中、腦外傷)、惡性腫瘤(如小細胞肺癌、胃癌)。
- 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占總CK的95%-98%。
-
- 酶動力學法:通過分光光度計監測NADPH的生成速率,間接反映CK活性(最常用)。
- 即時檢測(POCT):用于急診快速篩查。
-
- 免疫抑制法:利用抗體抑制CK-M亞基活性,選擇性測定CK-B亞基(常用于CK-MB檢測)。
- 電泳法:分離不同同工酶,特異性高但耗時較長。
- 質譜法:新興技術,精準區分同工酶。
-
- CK-MB是傳統心肌損傷標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低于肌鈣蛋白(cTn)。
- 動態監測:AMI患者CK-MB在發病后呈“上升-達峰-回落”趨勢,結合臨床表現和ECG可提高診斷準確性。
-
- 骨骼肌損傷:CK-MM顯著升高(如橫紋肌溶解癥時CK可達上萬U/L)。
- 遺傳性肌病:杜氏肌營養不良(DMD)患者CK水平可升高數十倍。
-
- 腦損傷或腦腫瘤:CK-BB輕度升高(需結合影像學檢查)。
-
- 他汀類藥物、抗精神病藥可能引起肌炎,定期檢測CK可早期發現藥物性肌損傷。
-
- 溶血:紅細胞釋放腺苷酸激酶(AK)可干擾檢測,需重新采血。
- 劇烈運動:可能使CK升高2-5倍,建議檢測前避免運動。
- 種族和性別差異:非裔人群CK基線較高,男性高于女性。
-
- CK-MB并非心肌特異性,骨骼肌損傷(如創傷、劇烈運動)也可能導致CK-MB假性升高。
- 聯合檢測肌鈣蛋白(cTn)、肌紅蛋白(Myo)可提高AMI診斷準確性。
- 樣本類型: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漿(避免EDTA抗凝)。
- 采樣要求:空腹非必需,但需避免采血前劇烈運動。
- 穩定性:室溫下CK活性可保持4小時,4℃保存可穩定24小時。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2
17
19
18
17
16
16
17
20
17
18
19
19
21
19
24
25
28
22
23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