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分散性檢測:關鍵檢測項目與意義解析
一、水中分散性檢測的核心項目
-
- 檢測目的:確定顆粒的尺寸范圍及均勻性(D10/D50/D90值),反映分散體系的均一性。
- 方法:
- 動態光散射(DLS):適用于納米級顆粒(1 nm~1 μm),通過布朗運動計算粒徑。
- 激光衍射法:適合微米級顆粒(0.1~2000 μm),通過散射光強度分布分析粒徑。
- 標準:ISO 13320(激光衍射)、ISO 22412(DLS)。
- 案例:納米銀抗菌劑需控制D90值<100 nm,以確保穿透細菌細胞壁。
-
- 檢測目的:量化顆粒表面電荷強度,預測分散穩定性(絕對值>30 mV表明體系穩定)。
- 方法:電泳光散射法(ELS),通過電場中顆粒遷移速度計算電位。
- 注意事項:pH值顯著影響Zeta電位,需同步記錄測試溶液的pH條件。
- 應用:陶瓷漿料通過調節pH使Zeta電位達-40 mV,防止沉降。
-
- 檢測目的:評估分散體系的透光率,間接反映顆粒濃度及聚集狀態。
- 儀器:濁度計(NTU單位)或分光光度計(測量特定波長透光率)。
- 動態監測:通過時間-濁度曲線判斷絮凝速度,如涂料存放24小時后濁度增幅需<5%。
-
- 定量法:離心加速沉降實驗(4000 rpm,30分鐘),計算沉降體積比。
- 定性法:靜置觀察分層時間,如乳液產品要求72小時無相分離。
- 進階技術:Turbiscan穩定性分析儀,通過背散射光實時監測微觀沉降。
-
- 檢測內容:
- 溶解速率:通過紫外光譜監測溶質濃度隨時間變化(朗伯比爾定律)。
- 化學兼容性:檢測分散后pH變化、電導率波動及是否產生沉淀。
- 案例:污水處理用聚合硫酸鐵需檢測與共存陰離子(如Cl?)的兼容性。
- 檢測內容:
二、行業特異性檢測方案
-
- 重點指標:絮凝劑(如PAC)的粒徑(D50<2 μm)與Zeta電位(+15~+25 mV)。
- 模擬實驗:加入高嶺土懸濁液,對比絮體生成速度與上清液透光率。
-
- 關鍵要求:注射用脂質體需通過動態光散射驗證粒徑多分散指數(PDI<0.2)。
- 生物穩定性:在模擬體液(PBS+血清蛋白)中檢測48小時粒徑變化率<10%。
-
- 流變特性:采用旋轉黏度計測試剪切稀化行為,確保噴涂時黏度降至適宜范圍。
- 耐候性:紫外老化試驗后檢測顆粒二次聚集情況。
三、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 聯用技術:如DLS-SEC聯用同步分析粒徑與分子量分布。
- AI輔助分析:機器學習模型通過歷史數據預測分散體系的長期穩定性。
- 微流控芯片:高通量篩選分散劑配方,縮短研發周期。
結語
轉成精致網頁
上一篇:紙、紙張和紙漿檢測下一篇:克倫特羅/鹽酸克倫特羅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4
13
14
12
14
12
16
11
16
15
18
18
16
14
12
10
15
22
14
18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