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劑與清潔劑檢測:核心檢測項目解析
一、理化指標檢測
-
- 目的:評估產品酸堿性,避免對皮膚或清潔對象造成腐蝕。
- 標準范圍:手洗產品通常為中性(pH 6-8),機洗或強效清潔劑可能偏堿性(pH 9-12)。
-
- 檢測方法:烘干法或卡爾·費休法。
- 意義:水分過高易導致結塊或微生物滋生,影響保存穩定性。
-
- 定義:單位體積內產品的質量,影響包裝設計和運輸成本。
-
- 測試:模擬實際使用條件(如冷水、溫水)下的溶解速度,確保無殘留。
-
- 測試項目:高溫(40-50℃)、低溫(-5℃)儲存后的狀態變化,如分層、沉淀等。
二、活性成分與功能性檢測
-
- 分類檢測:陰離子(如LAS、AES)、非離子(如APG、AEO)、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
- 方法:高效液相色譜(HPLC)或滴定法。
-
- 常見酶類:蛋白酶(分解蛋白質污漬)、脂肪酶(分解油脂)、淀粉酶(去除淀粉類污漬)。
- 檢測:酶活力單位(U/g)測定,確保有效降解污漬。
-
- 成分:三聚磷酸鈉(STPP)、沸石、檸檬酸鈉等。
- 檢測重點:含量及螯合能力(如鈣鎂離子結合力)。
-
- 常見成分:過碳酸鈉、過硼酸鈉、次氯酸鈉。
- 測試:有效氧含量及釋放速率。
三、性能測試
-
- 模擬污漬:蛋白(蛋液、血漬)、油脂(橄欖油、機油)、色素(咖啡、紅酒)。
- 測試方法:標準污布(如EMPA、GB/T 13174)在特定條件下清洗,通過反射率計算去污率。
-
- 高泡型:手洗產品需泡沫豐富且持久;
- 低泡型:機洗產品要求快速消泡,避免殘留。
-
- 測試:清洗后多次漂洗,檢測水中殘留表面活性劑含量(如亞甲藍分光光度法)。
-
- 適用產品:消毒液、洗手液。
- 標準:GB 19877.1-2005,檢測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
四、環保與安全指標
-
- 要求:表面活性劑需在28天內降解率≥90%(OECD 301標準)。
-
- 檢測項目:鉛、砷、汞、鎘(限值≤5-20 mg/kg);甲醇(限值≤1%)。
-
- 環保限制:部分國家禁止含磷洗滌劑,檢測總磷(以P?O?計)是否超標。
-
- 體外測試:人工皮膚模型或動物實驗(如兔眼刺激試驗)。
五、其他專項檢測
-
- 要求:細菌總數≤1000 CFU/g,不得檢出致病菌(如沙門氏菌)。
-
- 合規性:成分表、使用說明、環保標識(如中國環境標志)是否準確。
-
- 餐具洗滌劑:熒光增白劑殘留(禁用);
- 工業清潔劑:腐蝕性(對金屬、塑料的影響)。
六、檢測標準與法規
- 中國標準:GB/T 13171(洗衣粉)、GB/T 24691(餐具洗滌劑)。
- 國際標準:ISO 6330(紡織品洗滌測試)、ASTM D1173(表面活性劑泡沫性能)。
- 歐盟法規:REACH(化學品注冊)、EC No 648/2004(洗滌劑限磷)。
七、應用領域側重
- 家用洗滌劑:側重去污力、安全性、溫和性;
- 工業清潔劑:強調去油污能力、腐蝕性控制及環保性;
- 個人護理類(如洗手液):需通過毒理學測試,確保無致敏成分。
轉成精致網頁
上一篇:三氟氯氰菊酯檢測下一篇:「濃縮+」洗衣液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0
13
11
16
11
16
15
18
18
16
14
12
10
15
22
14
18
17
18
18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