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菌洗手液檢測項目詳解
一、理化指標檢測
-
- 目的:確保洗手液pH值接近皮膚天然弱酸性(5.5-7.0),避免長期使用破壞皮膚屏障。
- 方法:參照GB/T 6368《表面活性劑pH值測定法》。
-
- 常見抑菌劑:三氯生、苯扎氯銨、酒精(乙醇/異丙醇)、天然提取物(如茶樹油)等。
- 檢測標準:需符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限值,例如酒精濃度需≥60%才具備可靠抑菌效果。
-
- 項目:高溫/低溫儲存后分層、沉淀、變色等現象評估。
- 方法:離心試驗(3000r/min,30分鐘)及長期穩定性觀察(1-3個月)。
二、微生物指標檢測
- 菌落總數與致病菌
- 要求:菌落總數≤1000 CFU/g,不得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霉菌等致病微生物。
- 依據:GB 27951《皮膚消毒劑衛生要求》。
三、抑菌性能檢測(核心項目)
-
- 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真菌代表)。
- 特定場景:可增加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等耐藥菌測試。
-
- 國家標準:作用2-5分鐘,抑菌率≥90%(普通抑菌產品)或≥99%(醫用級)。
- 實驗方法:
- 懸液定量法(GB 15979):模擬實際使用環境,測試洗手液與菌液混合后的抑菌效果。
- 載體浸泡法:評估洗手液對物體表面細菌的殺滅能力。
四、安全性評價
-
- 方法:家兔皮膚斑貼試驗或人體試用,觀察紅斑、水腫等反應。
- 標準:符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中“無刺激”或“輕度刺激”要求。
-
- 目的:評估誤食風險,要求實際無毒或低毒(LD50>5000mg/kg)。
-
- 關注成分:香精、防腐劑(如甲基異噻唑啉酮)等潛在致敏原篩查。
五、標簽與宣稱合規性
-
- 需明確標注所有成分(INCI名稱),抑菌劑名稱及濃度需符合《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
-
- “抑菌率99.9%”“醫用級”等宣稱需提供CMA/ 資質檢測報告支持,禁止虛假宣傳。
六、常見問題與建議
-
- 普通抑菌洗手液參考《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及企業標準;醫用級需符合《消毒技術規范》。
-
- 查看產品備案號(國產:省妝備字;進口:國妝備進字)及第三方檢測報告。
- 避免選擇含禁用成分(如三氯生已被部分國家限制)或酒精濃度不足的產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3
11
9
13
21
13
14
14
16
16
21
32
28
23
18
21
23
23
30
24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