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細碳酸鈣檢測項目及方法詳解
一、物理性能檢測
1. 粒徑及粒度分布
- 檢測意義:粒徑直接影響分散性、填充效果及材料的力學性能。超細碳酸鈣的粒徑通常要求達到納米級(<100 nm)。
- 檢測方法:
- 激光粒度分析儀:通過動態光散射(DLS)或靜態光散射法測定粒徑分布。
- 透射電鏡(TEM):直接觀察顆粒形貌并測量粒徑。
- 質量控制要點:需確保顆粒均勻,避免團聚,控制D50值(中位粒徑)及分布寬度(PDI)。
2. 比表面積
- 檢測意義:比表面積越大,表面活性越高,與基體的結合能力越強。
- 檢測方法:BET氮吸附法(依據GB/T 19587標準),通過吸附等溫線計算比表面積。
- 典型范圍:超細碳酸鈣比表面積通常為15–60 m²/g。
3. 白度
- 檢測意義:影響產品外觀,尤其在涂料、造紙等應用中至關重要。
- 檢測方法:使用白度計(如ISO 2470標準)測量樣品對藍光的反射率。
- 質量控制:白度一般需≥90%,避免Fe?O?等雜質導致顏色發黃。
4. 吸油值
- 檢測意義:反映顆粒表面特性及與有機物的相容性,影響加工性能。
- 檢測方法:按GB/T 19281標準,用亞麻仁油滴定至形成均勻膏體,記錄耗油量。
- 典型范圍:超細碳酸鈣吸油值通常在20–40 mL/100g。
二、化學性能檢測
1. 純度(CaCO?含量)
- 檢測意義:純度直接影響產品性能,雜質可能引發化學反應或降低穩定性。
- 檢測方法:
- 酸堿滴定法:溶解樣品后,用EDTA滴定鈣離子(依據GB/T 19281)。
- X射線熒光光譜(XRF):快速測定Ca含量及雜質成分。
- 標準要求:工業級超細碳酸鈣純度一般≥98%,醫藥級需≥99.5%。
2. pH值
- 檢測意義:反映表面處理效果及與基材的相容性。
- 檢測方法:按GB/T 1717標準,將樣品配成10%懸浮液,用電極法測定pH值。
- 典型范圍:未改性碳酸鈣pH 8–9,經表面處理(如硬脂酸)后可能降至7–8。
3. 水分含量
- 檢測意義:水分過高易導致結塊或影響加工性能。
- 檢測方法:
- 烘箱干燥法(105℃恒重法,GB/T 6284)。
- 卡爾費休法:適用于低水分(<1%)的精確測定。
- 質量控制:一般要求水分≤0.5%。
三、表面改性檢測
1. 活化度(表面包覆率)
- 檢測意義:評估表面處理劑(如硬脂酸、鈦酸酯)的包覆效果,影響疏水性和分散性。
- 檢測方法:利用密度法或抽濾法,通過親水性差異分離未活化顆粒,計算活化度。
- 標準要求:活化度通常需≥95%。
2. 表面能分析
- 檢測方法:接觸角測定儀測量樣品對水或有機溶劑的接觸角,評估改性效果。
四、雜質及有害元素檢測
1. 重金屬含量
- 檢測意義:確保產品符合環保及安全標準(如RoHS、REACH)。
- 檢測方法:
- 原子吸收光譜(AAS):測定Pb、Cd、Hg、As等。
-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高靈敏度多元素分析。
2. 鹽酸不溶物
- 檢測方法:按GB/T 19281標準,樣品經鹽酸溶解后過濾殘渣,高溫灼燒稱重。
3. 鐵(Fe³?)含量
- 檢測方法:鄰菲啰啉分光光度法(GB/T 3049),控制Fe含量≤0.1%。
五、功能性檢測
1. 分散性測試
- 檢測方法:將樣品分散于液體介質中,通過沉降體積、濁度或顯微鏡觀察評估分散效果。
2. 填充復合材料性能測試
- 拉伸強度、沖擊強度:將超細碳酸鈣按比例加入基體材料(如PP、PVC),測試力學性能變化。
六、檢測標準依據
- 中國標準:GB/T 19281、GB/T 19591(納米碳酸鈣)
- 國際標準:ISO 3262(涂料填料)、ASTM D1199(橡膠用碳酸鈣)
結語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6
15
16
17
22
16
16
13
18
16
24
21
27
23
21
24
21
25
26
26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