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墨鑄鐵金相檢驗檢測:關鍵項目與技術要求
一、金相檢驗的核心檢測項目
1. 石墨形態分析
- 球化率 衡量石墨球化程度的指標,以球形石墨占總石墨的比例計算。根據GB/T 9441標準,球化率需≥80%(一級),低于60%判定為不合格。通過金相顯微鏡觀察至少100個石墨顆粒進行統計。
- 石墨大小 石墨直徑通常在20
80μm范圍內分級(如6級:2030μm,5級:30~40μm)。細小均勻的石墨提升材料強度,粗大石墨易引發應力集中。 - 分布均勻性 觀察石墨是否呈彌散分布,避免局部聚集(如“石墨開花”現象),否則將削弱基體連續性。
- 石墨數量(石墨面積率) 通常控制在10%~15%,過高會降低基體承載能力,過低則影響減震性和切削性。
2. 基體組織分析
- 鐵素體與珠光體比例
- 鐵素體基體(≥85%)提供高韌性,適用于低溫或沖擊環境(如汽車底盤件)。
- 珠光體基體(≥90%)具有高硬度,適用于耐磨件(如齒輪)。
- 混合基體需明確比例(如鐵素體+30%珠光體),通過硝酸酒精腐蝕后觀察層片結構。
- 碳化物與磷共晶
- 碳化物(如Fe3C)含量應<3%,過量會引發脆性。磷共晶(呈網狀)需<2%,否則降低抗疲勞性能。
- 晶粒度 依據ASTM E112評級,晶粒細小(7~10級)可提升綜合力學性能。
3. 其他關鍵檢測項
- 缺陷檢測
- 微觀縮松:評估孔隙尺寸(一般要求<50μm)及分布密度。
- 夾雜物:分析氧化物、硫化物類型及含量(按ASTM E45標準評級)。
- 球化衰退評估 在鑄件邊緣或厚大截面處檢查是否出現蠕蟲狀石墨(需與心部對比)。
- 界面結合狀態 觀察石墨球與基體界面是否存在微裂紋或脫粘,反映鑄造冷卻工藝的合理性。
二、檢測流程與技術要求
-
- 取樣位置:優先選擇鑄件受力關鍵區域(如法蘭根部)及易出現缺陷的部位(厚壁處)。
- 制備流程:切割→鑲嵌→研磨(逐級至2000#砂紙)→拋光(金剛石懸浮液)→腐蝕(4%硝酸酒精,10~20秒)。
-
- 設備:光學顯微鏡(100~500倍)配合圖像分析軟件(如ImageJ)。
- 石墨分析:未腐蝕狀態下測量球化率及尺寸分布。
- 基體分析:腐蝕后觀察珠光體片層間距(<1μm為優)及碳化物形態。
-
- 按ISO 16112或GB/T 9441標準出具報告,包含高清金相照片、球化率統計表及缺陷評級。
三、常見問題與改進方向
- 球化不良 成因:殘余鎂含量過低或冷卻過快。需調整球化劑(Ce/Mg比例)或增加孕育處理。
- 基體異常 珠光體超標:添加硅鐵促進鐵素體化;碳化物過多:提高澆注溫度或加入Sb抑制形成。
- 縮松缺陷 優化冒口設計或采用冷鐵控制凝固順序。
四、結語
轉成精致網頁
上一篇:機械產品尺寸檢測下一篇:后欄板起重運輸車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7
19
22
24
16
20
20
19
17
20
22
19
23
21
22
25
20
25
21
21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