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用石作為混凝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為確保工程質量,須對混凝土用石進行系統化檢測。目前我國主要依據《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 52-2006)和《建設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22)等規范,通過實驗室檢測和現場抽檢相結合的方式,對石材的物理性能、化學指標及有害物質含量等關鍵參數進行嚴格把控。
1. 顆粒級配檢測
通過篩分試驗測定石子的粒徑分布,要求連續級配或單粒級配符合規范要求。使用標準方孔篩進行篩分,計算各粒級的累計篩余百分率,確保5-31.5mm連續級配占比≥70%。級配不良會導致混凝土空隙率增大,影響強度和施工性能。
2. 含泥量與泥塊含量檢測
采用淘洗法測定粒徑小于75μm的顆粒含量,碎石含泥量應≤1.0%(C60以上混凝土)或≤2.0%(普通混凝土)。泥塊含量需單獨檢測,標準要求≤0.5%。超標的含泥量會降低水泥漿體粘結力,顯著影響混凝土抗壓強度。
3. 壓碎指標檢測
模擬粗骨料在壓力作用下的破碎程度,將試樣分兩層裝入標準壓碎值測定儀,施加200kN壓力后計算破碎損失率。Ⅰ類碎石壓碎指標≤10%,Ⅱ類≤20%,Ⅲ類≤30%。該指標直接反映石材的抗壓碎能力。
4. 針片狀顆粒含量檢測
使用規準儀篩選長徑比>3:1的顆粒,碎石中針片狀顆粒含量應<8%(C60以上)或<15%(普通混凝土)。過量針片狀顆粒會降低混凝土密實度,造成應力集中現象。
5. 有害物質檢測
包括有機物含量(比色法)、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化學滴定法)、氯化物含量(電位滴定法)等檢測項目。硫化物以SO3計應≤0.5%,氯離子含量≤0.03%(預應力混凝土)。有害物質可能引發鋼筋銹蝕或混凝土膨脹破壞。
6. 堅固性試驗
采用硫酸鈉溶液浸泡法,經5次循環后質量損失率應≤5%(Ⅰ類)、≤8%(Ⅱ類)、≤12%(Ⅲ類)。該試驗評估石材在凍融循環或化學腐蝕環境下的耐久性能。
7. 表觀密度與堆積密度檢測
表觀密度反映石材真實密度,正常范圍2600-2800kg/m3;堆積密度體現裝填密實度,宜≥1500kg/m3。密度異常可能指示石材存在孔隙率過高或礦物成分異常。
8. 堿活性檢測(選擇性項目)
通過巖相法、快速堿-硅酸反應法(14d膨脹率≤0.1%)評估骨料堿活性。在堿骨料反應高風險區域,必須選用非活性骨料或采取摻合料抑制措施。
檢測過程中需特別注意:取樣應具有代表性(不少于80kg),試樣處理嚴格按標準進行,試驗數據需進行平行試驗驗證。通過科學規范的檢測體系,可有效控制混凝土用石質量,為工程安全提供基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