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嘔吐物檢測項目解析
糞便與嘔吐物檢測是臨床醫學中重要的實驗室檢查手段,尤其對消化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及中毒性疾病的診斷具有關鍵意義。通過分析樣本的物理性質、化學成分及微生物組成,可快速識別病原體、判斷出血來源、評估消化吸收功能異常等多種病理狀況。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現代醫學已能通過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及基因測序等新方法,顯著提升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為早期干預提供精準依據。
糞便常規檢測核心項目
1. 隱血試驗(FOBT):檢測肉眼不可見的微量出血,是篩查消化道腫瘤(如結直腸癌)的首選方法,化學法和免疫法各有適用場景
2. 寄生蟲檢查:通過鏡檢或抗原檢測診斷阿米巴、蛔蟲、鉤蟲等寄生蟲感染,特殊染色可識別隱孢子蟲等機會性病原體
3. 細菌培養與鑒定:針對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等腸道致病菌進行分離培養,結合藥敏試驗指導抗生素使用
4.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抗原檢測:快速診斷病毒性胃腸炎,尤其適用于嬰幼兒急性腹瀉的病原篩查
5. 糞脂定量檢測:蘇丹III染色定性或72小時糞脂定量可評估胰腺外分泌功能及脂肪吸收障礙
嘔吐物檢測重點方向
1. 毒物篩查:對疑似中毒患者檢測有機磷、重金屬、藥物殘留等有毒物質,GC-MS聯用技術可實現精準定性定量
2. 胃內容物分析:觀察食物殘渣性狀、測定胃酸pH值,輔助判斷胃排空功能障礙或幽門梗阻
3. 微生物檢測:當嘔吐伴發熱時需培養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等產毒菌株
4. 潛血檢測:鑒別上消化道出血導致的咖啡樣嘔吐物,需結合胃鏡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5. 電解質檢測:對持續嘔吐患者評估鈉、鉀、氯離子流失程度,指導補液方案制定
特殊檢測技術應用
新一代檢測方法顯著提升診斷效能:①糞便DNA檢測通過檢測KRAS、NDRG4等基因甲基化標志物實現無創腸癌篩查;②宏基因組測序(mNGS)可一次性檢測樣本中全部微生物核酸信息;③乳鐵蛋白/鈣衛蛋白檢測能區分炎癥性腸病與功能性胃腸病;④嘔吐物中胃蛋白酶原檢測有助于判斷嘔吐來源是否為胃十二指腸分泌物。
樣本采集與注意事項
規范采集直接影響檢測準確性:糞便樣本應取含黏液/血液部分,避免尿液污染,細菌培養需使用專用無菌容器;嘔吐物需收集初次嘔吐物且不少于10ml,毒物檢測應在嘔吐后1小時內送檢。檢測前需停用鐵劑、鉍劑等干擾藥物,特定項目需提前3天進行飲食控制。
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癥狀特征選擇針對性檢測組合,結合影像學與內鏡檢查進行綜合診斷。及時規范的糞便/嘔吐物檢測不僅能明確病因,還可監測治療效果,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價值。建議出現持續異常排便或嘔吐癥狀時,務必在專業指導下完成相關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