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酵母及冠突散囊菌檢測項目解析
一、檢測目標與意義
-
- 目標:評估樣品衛生質量(如食品腐敗、藥品污染)、環境污染程度或特定工業需求。
- 意義:超標可能提示生產衛生條件差、儲存不當或致病風險(如黃曲霉毒素)。
-
- 目標:常用于普洱茶、茯磚茶等發酵產品的質量監控,核心在于評估其活性及代謝產物(如冠突素)。
- 意義:影響發酵品質與功能成分,直接關聯產品風味和保健價值。
二、核心檢測項目
(一)霉菌與酵母檢測
-
- 項目內容:確認樣品中是否含有霉菌或酵母。
- 方法:
- 培養基法:使用孟加拉紅培養基(抑制細菌)、PDA培養基分離培養。
- 鏡檢形態學:觀察菌絲、孢子結構(如曲霉分生孢子頭)。
-
- 項目內容:測定霉菌與酵母的菌落總數(CFU/g或CFU/mL)。
- 方法:
- 傾注平板法(GB 4789.15-2016):25~28℃培養5天,統計典型菌落。
- 快速酶聯法:ATP生物發光技術縮短檢測時間至24小時。
-
- 分子生物學:ITS區PCR擴增測序(如曲霉屬特異性引物)。
- 生理生化試驗:碳源同化試驗(API 20C AUX系統)。
-
- 方法:HPLC、ELISA或免疫親和柱法。
(二)冠突散囊菌專項檢測
-
- 孢子萌發率:顯微鏡計數萌發孢子比例(1%次甲基藍染色區分活性)。
- 代謝活性:通過TTC染色法檢測脫氫酶活性。
-
- 冠突素含量:HPLC檢測特征代謝產物。
- 多糖測定:苯酚-硫酸法評估發酵產物。
-
- 特異性引物PCR:設計針對ITS或β-tubulin基因的引物(如E.cristatum-F: 5'-CGTCACAAACGGATCTCTT-3')。
三、檢測標準與流程
-
- GB 4789.15-2016: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計數。
- GB/T 32719-2016:黑茶中冠突散囊菌的分子檢測。
-
- 采樣:無菌取樣(固態樣品研磨后稱取25g)。
- 預處理:梯度稀釋(10?¹~10??),選擇性抑制細菌(添加氯霉素)。
- 培養:
- 霉菌/酵母:28℃培養5天(需氧)。
- 冠突散囊菌:30℃培養7天(低水分活度培養基)。
- 結果分析:菌落形態鑒別(冠突散囊菌呈金黃色閉囊殼)。
四、應用場景與案例
-
- 案例:某普洱茶廠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監控發酵過程中冠突散囊菌占比,優化工藝使其活性提升30%。
-
- 案例:注射劑生產車間環境監測中,霉菌超標觸發潔凈室消毒程序升級。
-
- 案例:高通量測序技術解析冠突散囊菌在茯磚茶發酵中的群落動態。
五、技術前沿與挑戰
- 快速檢測技術:便攜式LAMP試劑盒實現現場30分鐘出結果。
- 代謝組學分析:UPLC-QTOF-MS技術全面解析菌株功能代謝物。
- 挑戰:相近種屬(如其他散囊菌)的鑒別需依賴多基因聯合分析。
六、結語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