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場所有害物質濃度檢測:核心檢測項目與實施規范
一、引言
二、檢測項目的分類與選擇依據
1. 檢測項目的分類
(1)化學性有害物質
- 揮發性有機物(VOCs):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等;
- 重金屬及其化合物:鉛、汞、鎘、砷、鉻(六價鉻)等;
- 無機氣體:一氧化碳(CO)、硫化氫(H?S)、二氧化硫(SO?)、氮氧化物(NOx)等;
- 有機溶劑: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等;
- 農藥與工業中間體:有機磷、擬除蟲菊酯等。
(2)粉塵類污染物
- 可吸入顆粒物(PM10):金屬粉塵、木屑等;
- 呼吸性粉塵(PM2.5):矽塵(二氧化硅)、石棉纖維、煤塵等;
- 納米材料粉塵:碳納米管、石墨烯等新型材料。
(3)物理性有害因素
- 放射性物質:鈾、釷、氡氣等;
- 噪聲與振動:高頻機械噪聲、全身振動等;
- 極端溫濕度:高溫作業環境、低溫冷庫等。
(4)生物性污染物
- 致病微生物:病毒(如COVID-19)、細菌(軍團菌)、真菌孢子等;
- 過敏原:動物皮屑、植物花粉等。
2. 選擇檢測項目的依據
- 生產工藝分析:原材料、中間產物、成品及廢棄物中的潛在污染物;
- 職業暴露歷史:企業既往職業病案例或員工健康異常反饋;
- 法規要求:參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 2.1)等國家標準;
- 國際標準:如美國OSHA、歐盟REACH法規的推薦清單;
- 行業特性:如采礦業的矽塵、電子制造業的溶劑蒸氣等。
三、重點行業檢測項目示例
1. 制造業
- 汽車涂裝車間:苯系物、異氰酸酯(固化劑)、金屬粉塵;
- 電子焊接車間:鉛煙、松香油煙霧、臭氧(O?)。
2. 化工業
- 石化廠:硫化氫、苯乙烯、氯氣;
- 制藥車間:抗生素粉塵、丙酮、乙腈。
3. 礦業與建筑業
- 煤礦井下:甲烷(CH?)、煤塵、一氧化碳;
- 隧道施工:柴油機尾氣(氮氧化物)、巖石粉塵。
4. 醫療與實驗室
- 醫院消毒室:環氧乙烷、甲醛;
- 生物實驗室:病毒氣溶膠、實驗動物過敏原。
四、檢測方法與技術要求
1. 常用檢測技術
-
-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適用于VOCs分析;
- 原子吸收光譜(AAS):檢測重金屬濃度;
- 電化學傳感器:實時監測有毒氣體(如CO、H?S)。
-
- 濾膜稱重法(符合GBZ/T 192標準);
- 激光散射式直讀儀器(快速測定PM2.5/PM10)。
-
- PCR技術(病原微生物鑒定);
- 空氣采樣培養法(細菌/真菌計數)。
2. 關鍵參數
- 時間加權平均濃度(TWA):8小時工作日暴露限值;
- 短時接觸限值(STEL):15分鐘峰值濃度控制;
- 最高容許濃度(MAC):瞬時不可逾越的閾值。
五、檢測流程與結果應用
1. 標準化流程
- 現場調查:識別污染源與暴露人群;
- 布點采樣:遵循GBZ 159標準設置采樣點;
- 實驗室分析:使用認證設備與方法(如CMA資質);
- 數據評估:對比職業接觸限值(OELs);
- 報告編制:提出工程控制或個體防護建議。
2. 結果應用場景
- 風險分級管控:劃分紅(高風險)、橙、黃、藍(低風險)區域;
- 防護設備選型:根據污染物特性選擇呼吸器(如防塵口罩 vs. 防毒面具);
- 工藝流程優化:改進通風系統或替代低毒材料;
- 職業健康檔案:作為員工定期體檢的參考依據。
六、發展趨勢與挑戰
- 實時監測技術:物聯網(IoT)傳感器實現24小時動態監控;
- 新型污染物檢測:納米材料、鋰電池生產中的氟化物等;
- 大數據整合:將檢測數據與員工健康檔案關聯分析。
七、結語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