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褐素檢測的核心項目
1. 含量測定
- 分光光度法:利用茶褐素在特定波長(如280 nm或400 nm)的吸光度進行定量,操作簡便但需注意排除其他色素(如茶黃素、茶紅素)干擾。
- 高效液相色譜(HPLC):結合紫外或熒光檢測器,通過色譜峰面積定量,特異性更高,需建立標準品對照曲線。
- 近紅外光譜(NIRS):基于化學計量學模型快速預測含量,適用于生產線在線檢測。
2. 結構組成分析
- 凝膠滲透色譜(GPC):測定分子量分布范圍,分析聚合程度。
-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識別羥基、羧基、苯環等特征官能團。
- 質譜(MS)結合核磁共振(NMR):用于鑒定單體結構及聚合方式(如酯鍵、糖苷鍵連接)。
3. 純度檢測
- 薄層色譜(TLC):定性篩查雜質。
-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HPLC-MS):精確分離并鑒定共存成分(如多酚、多糖等)。
4. 理化性質檢測
- 溶解性測試:在不同pH、溫度下的溶解行為。
- 熱穩定性分析:熱重分析(TGA)與差示掃描量熱法(DSC)。
- 表面電荷測定:通過Zeta電位評估膠體穩定性。
5. 功能活性評價
- 抗氧化能力: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FRAP鐵還原力測定。
- 體外降脂活性:胰脂肪酶抑制率、膽固醇膠束溶解度抑制實驗。
- 益生元效應:通過腸道菌群體外發酵模型分析短鏈脂肪酸(SCFA)產量變化。
6. 安全性檢測
- 重金屬殘留: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鉛、砷、鎘等。
- 微生物污染:菌落總數、大腸桿菌、霉菌檢測。
- 急性/亞急性毒性試驗(針對功能性食品或藥品原料)。
二、檢測技術難點與解決方案
三、應用場景與意義
- 品質控制:監控黑茶發酵終點,避免過度氧化導致品質下降。
- 工藝優化:通過含量與結構分析,調整溫濕度、微生物菌種等發酵參數。
- 功能產品開發:基于活性檢測結果,設計降脂、護胃等功能性茶制品。
- 標準化建設:推動茶褐素檢測方法的國家/行業標準制定,促進產業規范化。
四、展望
- 王某某等. 黑茶中茶褐素的分離純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學, 2020.
- ISO 23776:2023 茶葉及制品中茶褐素含量的測定—分光光度法.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4
4
6
4
4
3
6
8
8
8
9
11
10
10
11
11
10
14
11
13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