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檢測:關鍵項目解析
一、水質檢測的核心意義
- 保障養殖生物健康:水體中的有害物質超標會引發魚類疾病甚至死亡。
- 控制環境污染:防止富營養化、重金屬積累等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 確保食品安全:避免有毒物質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如農藥殘留、重金屬)。
二、核心檢測項目及標準
1. 物理指標
-
- 標準:≥5 mg/L(24小時持續≥3 mg/L)。
- 影響:低氧導致魚類窒息,高氧可能引發氣泡病。
- 檢測方法:碘量法、電極法。
-
- 標準:通過塞氏盤法測定,30~40 cm為理想范圍。
- 意義:反映水體懸浮物含量,影響藻類光合作用。
2. 化學指標
-
- 標準:6.5~8.5。
- 影響:酸性水腐蝕魚鰓,堿性水抑制代謝。
-
- 標準:≤0.02 mg/L(非離子態氨)。
- 毒性:損傷魚鰓和肝臟,濃度達0.5 mg/L可致死。
-
- 標準:≤0.15 mg/L。
- 危害:引發高鐵血紅蛋白癥,導致組織缺氧。
-
- 標準:COD≤15 mg/L,BOD?≤5 mg/L。
- 意義:反映有機物污染程度,高值易引發水體富營養化。
3. 重金屬及有毒物質
-
- 標準:Hg≤0.0005 mg/L,Cd≤0.005 mg/L,Pb≤0.05 mg/L,As≤0.05 mg/L。
- 風險:在魚體內富集,長期食用危害人體神經、腎臟系統。
-
- 標準:≤0.05 mg/L。
- 毒性:致癌性強,破壞魚類表皮和鰓組織。
4. 生物及衛生指標
-
- 標準:≤5000個/L。
- 意義:指示水體受糞便污染程度,關聯腸道致病菌風險。
-
- 監測要點:藍藻過度繁殖可能釋放藻毒素,需控制在安全閾值內。
三、檢測頻率與流程
- 日常監測:每日記錄水溫、pH、溶解氧等易變指標。
- 定期檢測:每季度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等全面檢測一次。
- 應急檢測:暴雨、病害爆發后需立即檢測氨氮、亞硝酸鹽等關鍵指標。
四、超標處理措施
- 增氧與換水:溶解氧不足時使用增氧機或注入新水。
- 吸附沉淀:用活性炭、沸石等吸附氨氮和重金屬。
- 微生物調控:投放硝化細菌分解亞硝酸鹽,或使用EM菌改善水質。
五、結語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
3
10
10
11
13
14
17
12
17
13
13
16
19
19
20
18
17
19
15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