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測原理與標準
二、核心檢測項目與技術要點
1. 總累積凈化量(CCM值)
- 測試目標:測定濾網失效前可捕獲的顆粒物總量。
- 分級標準:
- PM2.5:分為P1-P4四級(P4最高,≥12000mg)
- PM10:分為F1-F4四級(F4≥15000mg)
- 測試方法:持續注入標準測試粉塵(如A2細灰、KCl氣溶膠),直至凈化效率下降至初始值的50%。
2. 分級過濾效率
- 顆粒物粒徑分段:
- 0.3μm(HEPA濾網關鍵粒徑)
- 1.0μm、2.5μm、10μm(對應不同污染場景)
- 效率衰減監測:實時記錄濾網對不同粒徑顆粒物的攔截率變化,繪制效率衰減曲線。
3. 動態容塵性能
- 容塵均勻性:檢測濾網不同區域的顆粒物分布均勻度,避免局部堵塞導致的提前失效。
- 壓阻變化:測試濾網積塵后的風阻上升速率,評估對設備能耗的影響。
4. 環境適應性
- 溫濕度影響:模擬高溫(40℃)、高濕(RH 80%)環境下濾網的抗水解能力及效率穩定性。
- 間歇運行測試:模擬啟停工況下的顆粒物脫落風險,檢測二次污染可能性。
5. 復合污染耐受性
- 混合污染物測試:在PM2.5基礎上疊加甲醛、VOCs等氣體污染物,評估濾網材料化學穩定性。
- 微生物滋生風險:檢測高濕度環境下濾網的抗菌性能(按GB 21551.3-2010)。
三、檢測方法與設備
- 氣溶膠發生器:產生標準粒徑的KCl或DEHS顆粒物。
- 激光粒子計數器:實時監測上下游顆粒物濃度,計算單次過濾效率。
- 稱重法:通過精密天平測量濾網增重,計算累積凈化量。
- 風洞系統:控制恒定的氣流速度(如30m³/h),模擬真實使用環境。
四、技術挑戰與行業意義
難點
- 長周期測試:完成P4級檢測需連續加載顆粒物72小時以上。
- 工況模擬復雜性:需平衡實驗室條件與實際使用環境的差異性。
應用價值
- 消費者端:通過CCM等級篩選長效濾網,降低更換成本。
- 行業端:推動濾材技術升級(如駐極體材料、納米涂層)。
- 政策端:為空氣凈化器能效標識(中國能效標識)提供數據支撐。
五、未來趨勢
- 智能化檢測:引入AI算法預測濾網壽命,減少實測時間。
- 納米顆粒物檢測:針對PM0.1超細顆粒物的專項評估標準。
- 全生命周期評價:從材料生產到廢棄階段的碳足跡分析。
結語
上一篇:與后澆混凝土浸水后剝離強度檢測下一篇:系統總噪聲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9
6
10
12
14
18
15
15
22
14
18
13
17
18
16
15
18
21
23
18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