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端強度檢測:核心檢測項目與技術詳解
一、機械強度檢測
-
- 目的:評估引出端在軸向拉力下的抗斷裂能力。
- 方法:使用拉力試驗機對引出端施加持續增加的拉力,記錄斷裂前的最大載荷(單位:N)。
- 標準:參考IEC 60512-4(電子連接器測試標準)或JEDEC JESD22-B111(半導體引腳強度標準)。
- 判定:斷裂力需≥產品規格值的1.5倍(如規格為10N,則實測需≥15N)。
-
- 目的:模擬重復插拔或外力導致的彎曲疲勞損傷。
- 方法:將引出端固定于彎曲測試機,按指定角度(±30°
90°)和頻率(15Hz)循環彎曲,記錄失效前循環次數。 - 標準:遵循MIL-STD-883(美軍標)或IPC-9701(電子組件可靠性標準)。
- 判定:通常要求≥1000次無斷裂、裂紋或接觸電阻異常。
二、焊接可靠性檢測
-
- 目的:驗證引出端表面鍍層(如錫、金)與焊料的結合能力。
- 方法:
- 浸焊法:將引出端浸入熔融焊錫(245±5℃),觀察潤濕面積(需≥95%)。
- 焊球法:依據J-STD-002標準,測量焊料在引腳上的鋪展性。
- 判定:鍍層無剝落,焊料均勻覆蓋。
-
- 目的:評估引出端與PCB焊點的結合強度。
- 方法:焊接后,使用推拉力計垂直或平行于PCB施加力,記錄焊點失效前的最大載荷。
- 標準:IPC-9708規定,剪切力需≥3kgf(29.4N)或按產品規格要求。
三、環境適應性檢測
-
- 目的:驗證引出端在冷熱沖擊下的抗疲勞性。
- 方法:將樣品置于高低溫箱,按-40℃↔+125℃循環(停留30分鐘,轉換時間<5分鐘),循環次數通常為500~1000次。
- 判定:循環后無斷裂、鍍層剝落或接觸電阻變化>10%。
-
- 目的:評估鍍層耐腐蝕性(如鎳層厚度不足易銹蝕)。
- 方法:按ASTM B117標準,5% NaCl溶液噴霧,溫度35℃,持續48~96小時。
- 判定:表面腐蝕面積≤5%,無基材暴露。
四、動態應力檢測
-
- 目的:模擬運輸或工作環境中的振動對引出端的影響。
- 方法:按頻率范圍(10
2000Hz)、振幅(0.752mm)進行隨機或正弦振動,持續2~4小時。 - 標準:參考IEC 60068-2-6(正弦振動)或MIL-STD-810G(隨機振動)。
- 判定:振動后無松動、斷裂,接觸電阻穩定。
-
- 目的:評估引出端抗瞬時沖擊(如跌落)的能力。
- 方法:半正弦波沖擊,加速度50
1500G,脈寬0.56ms,三軸方向各沖擊3次。 - 判定:結構完整,電氣性能無異常。
五、其他專項檢測
- 端子插拔力測試:使用插拔力試驗機測量連接器插入/拔出力(如USB接口需≤30N)。
- 金相切片分析:通過顯微鏡觀察引出端焊接界面是否存在空洞、裂紋(依據IPC-A-610標準)。
- X射線檢測:非破壞性檢查內部焊接質量(如虛焊、橋接)。
六、檢測設備與工具
檢測項目 | 典型設備 | 關鍵參數 |
---|---|---|
拉伸/彎曲測試 | 萬能材料試驗機(Instron) | 精度±0.5%,量程0.1N~10kN |
鹽霧測試 | 鹽霧試驗箱(Q-FOG) | 溫度控制±1℃,噴霧量1~2ml/80cm²/h |
振動測試 | 電磁振動臺(LDS系列) | 頻率范圍5~3000Hz,最大加速度100G |
可焊性測試 | 焊錫槽+潤濕平衡分析儀 | 溫度控制±2℃,潤濕時間<1秒 |
七、質量控制建議
- 來料檢驗:對供應商提供的引出端進行批次抽樣檢測,重點關注鍍層厚度(如錫厚≥8μm)、硬度(HV0.3≥80)。
- 過程監控:焊接工藝中,管控爐溫曲線(如峰值溫度245
255℃)與焊接時間(35秒)。 - 失效分析:對不合格品進行斷口SEM/EDS分析,排查材料缺陷(如晶粒粗大)或工藝問題(如過度氧化)。
上一篇:脈沖電流檢測下一篇:反向恢復峰值電流(在規定條件下的最大值)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9
14
12
14
15
10
8
12
12
12
15
12
17
15
11
16
12
18
20
18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