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離子遷移檢測:核心檢測項目與標準解析
引言
一、檢測原理與背景
二、核心檢測項目及方法
1. 環境加速試驗
(1) 溫度-濕度-偏壓試驗(THB, Temperature Humidity Bias Test)
- 目的:模擬高溫高濕環境下的離子遷移趨勢。
- 條件:
- 溫度:85°C ± 2°C;濕度:85% RH ± 5% RH
- 施加直流偏壓(通常為5~100V,依產品規格設定)
- 持續時間:500~1000小時(依標準要求)
- 檢測指標:
- 絕緣電阻變化率(每隔24小時監測)
- 外觀檢查(枝晶生長、腐蝕、變色)
- 標準參考:JIS C 60068-2-66、IPC-TM-650 2.6.14
(2) 高度加速溫濕度應力試驗(HAST, Highly Accelerated Stress Test)
- 目的:通過高壓蒸汽環境加速離子遷移進程。
- 條件:
- 溫度:110~130°C;濕度:85% RH(飽和蒸汽壓)
- 偏壓:50~100V(非導電區域施加電壓)
- 持續時間:96~168小時
- 優勢:相比THB,試驗周期縮短至1/4~1/10。
- 標準參考:JEDEC JESD22-A110
2. 電性能測試
(1) 絕緣電阻(IR, Insulation Resistance)測試
- 方法:使用高阻計(如吉時利6517B)測量相鄰導體間電阻值。
- 閾值:通常要求試驗后IR值≥1×10?Ω(依產品等級調整)。
(2) 介質耐電壓測試(Dielectric Withstand Voltage)
- 方法:施加額定電壓的1.5~2倍,持續1分鐘,檢測是否發生擊穿。
- 意義:驗證離子遷移是否導致絕緣介質劣化。
3. 微觀分析與材料表征
(1)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與EDS元素分析
- 用途:觀測枝晶形貌及成分,定位遷移金屬種類(如Ag?、Cu²?)。
- 關鍵參數:枝晶長度、密度及元素分布。
(2) 離子色譜分析(IC)
- 用途:檢測材料表面可遷移離子(Cl?、SO?²?等污染物)濃度。
- 標準限值:Cl?含量通常需<0.1 μg/cm²(依IPC-4101標準)。
(3) 玻璃化轉變溫度(Tg)測定
- 意義:高分子材料(如基板樹脂)的Tg影響濕熱環境下的抗蠕變性能,間接關聯離子遷移抑制能力。
4. 失效模式分析
(1) 導電陽極絲(CAF, 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測試
- 目的:評估PCB層間絕緣樹脂的抗CAF能力。
- 方法:施加50V DC,監測相鄰通孔間電阻直至失效。
- 標準參考:IPC-TM-650 2.6.25
(2) 遷移失效閾值電壓測定
- 方法:逐步升高偏壓直至發生離子遷移,記錄臨界電壓值。
- 應用:確定材料安全設計窗口。
三、檢測流程設計要點
-
- 采用梳狀電極(Comb Pattern)結構,間距0.1~0.5mm,最大化電場效應。
- 清潔處理(如等離子清洗)以去除表面污染物。
-
- 根據應用場景(如汽車電子需滿足AEC-Q200標準)調整溫濕度等級。
-
- 建立阿倫尼烏斯模型(Arrhenius Model),推算產品實際壽命。
四、行業應用案例
- PCB基材評價:對比FR-4與高頻基材(如Rogers RO4000)的耐離子遷移性能。
- 導電膠可靠性:評估銀漿、銅漿在LED封裝中的抗遷移能力。
- 無鉛焊料驗證:Sn-Ag-Cu焊點在高濕環境下的電化學穩定性。
五、最新技術趨勢
- 仿真模擬技術:通過COMSOL Multiphysics模擬電場-濕度耦合作用下的離子遷移路徑。
- 納米涂層技術:采用原子層沉積(ALD)在電極表面生成Al?O?阻隔層,抑制離子擴散。
- 快速檢測設備:集成原位電阻監測與光學顯微成像的自動化測試系統。
- IPC-9201《表面絕緣電阻手冊》
- JIS C 6471《印制電路板耐離子遷移試驗方法》
- NASA EEE-INST-002《電子元件離子遷移控制指南》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8
19
20
23
22
19
27
20
18
19
17
16
15
17
14
14
15
14
15
14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