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電起痕指數(CTI)檢測項目解析
1. 檢測目的
2. 核心檢測項目
(1)相比電痕化指數(CTI)
- 定義:材料表面在電解液污染下,能承受50滴電解液而不發生漏電起痕的最高電壓值(單位:V)。
- 測試要點:
- 通過逐步升高電壓,觀察材料表面是否形成導電路徑。
- 記錄導致材料失效的最低電壓等級(如CTI 600表示最高耐受600V)。
(2)耐電痕化指數(PTI)
- 定義:材料在特定電壓下耐受50滴電解液而不發生電痕化的能力,通常用于驗證材料是否符合預設安全電壓要求。
(3)電痕化時間(Time to Tracking)
- 記錄材料在特定電壓下從開始測試到出現導電路徑的時間,評估材料的短期耐受能力。
(4)失效電流閾值
- 監測測試過程中材料的泄漏電流,通常以電流≥0.5A持續2秒或材料燃燒作為判定失效的標準。
3. 測試關鍵步驟
- 樣品制備:切割標準尺寸試樣(通常≥15×15×3 mm),清潔表面污染物。
- 電解液選擇:氯化銨溶液(0.1%濃度)或按標準要求配制。
- 電極設置:兩鉑金電極以特定間距(如4 mm)接觸試樣表面。
- 電解液滴加:以30秒間隔滴加液滴,直至導電路徑形成或完成50滴。
- 電壓梯度測試:逐步調整電壓(如25V梯度),直至確定CTI值。
4. 判定標準與分級
- CTI分級(根據IEC 60112):
- Ⅰ級:CTI ≥ 600V(如高性能工程塑料)
- Ⅱ級:400V ≤ CTI < 600V(如阻燃PC、PA)
- Ⅲ級:175V ≤ CTI < 400V(如普通塑料、橡膠)
- Ⅳ級:CTI < 175V(如木材、層壓板)
- 失效標志:材料表面形成碳化導電路徑、燃燒或電流超標。
5. 影響因素與控制條件
- 材料特性:添加劑(如阻燃劑、填料)、表面粗糙度、疏水性。
- 環境條件:實驗室溫濕度需嚴格控制在23±2℃、50±5% RH。
- 電解液污染:濃度偏差±0.002%可能導致結果偏差。
6. 應用領域
- 電力設備:絕緣子、斷路器外殼。
- 電子元件:PCB基材、連接器。
- 汽車工業:高壓線束絕緣層、充電樁部件。
- 家電與建筑:開關面板、插座外殼。
7. 常見標準對比
標準 | 適用范圍 | 測試差異 |
---|---|---|
IEC 60112 | 國際通用 | 液滴間隔30秒,50滴判定 |
ASTM D3638 | 美國材料測試 | 允許定制電壓梯度 |
GB/T 4207 | 中國國家標準 | 等效采用IEC 60112 |
8. 常見問題(FAQ)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3
8
17
16
24
13
17
18
18
17
23
19
19
14
15
16
15
15
20
18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