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焊可焊性與耐焊接熱檢測:關鍵檢測項目詳解
一、可焊性測試:評估材料與焊料的結合能力
-
- 方法:將樣品浸入熔融焊料(如Sn63/Pb37,溫度245±5℃),觀察焊料鋪展情況。
- 標準:IPC/J-STD-002(元件引腳)、IPC/J-STD-003(PCB焊盤)。
- 關鍵指標:
- 潤濕時間(Wetting Time):≤2秒為合格,表明材料表面活性良好。
- 潤濕角度(Contact Angle):角度越小(通常<90°),潤濕性越好。
- 焊料覆蓋率:需達到焊盤或引腳表面積的95%以上。
-
- 目的:檢測焊料在高溫下的團聚性,避免飛濺導致短路。
- 方法:將焊膏印刷在測試板上,經回流焊后檢查焊球數量(IPC-TM-650 2.4.14)。
- 合格標準:直徑>0.13mm的焊球不超過5個。
-
- 設備: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或掃描電鏡(SEM)。
- 檢測項:金屬表面氧化物厚度(如CuO>5nm可能導致潤濕不良)。
-
- 方法:對比不同助焊劑(松香型、免清洗型)的殘留物與絕緣電阻變化(IPC-J-STD-004)。
二、耐焊接熱測試:評估材料抗高溫損傷能力
-
- 條件:根據IPC-9701,溫度范圍-55℃~125℃,循環次數≥500次。
- 檢測項:焊點裂紋、IMC(金屬間化合物)層厚度(超過4μm可能脆化)。
-
- 標準曲線:遵循IPC/JEDEC J-STD-020(無鉛工藝峰值溫度260℃±5℃,持續時間10-15秒)。
- 失效模式:
- 爆米花效應(Popcorn Effect):塑封元件吸濕后內部蒸汽壓導致開裂。
- 焊盤翹起(Pad Lifting):PCB基材CTE不匹配引發剝離。
-
- 參數:焊料槽溫度250
265℃,接觸時間35秒。 - 檢測重點:
- 元件封裝材料(如環氧樹脂)是否軟化變形。
- 多層PCB內部層間結合力(通過切片分析)。
- 參數:焊料槽溫度250
-
- 條件:150℃環境下存儲1000小時(JESD22-A103)。
- 評估項:焊點機械強度(拉力測試)、電氣性能(導通電阻)。
三、測試設備與結果分析
-
- 可焊性測試儀:如SAT-5100(測量潤濕力曲線)。
- 熱應力爐:模擬回流焊/波峰焊溫度曲線。
- X射線檢測儀:檢查焊點內部空洞、裂紋。
-
- 統計過程控制(SPC):監控潤濕時間、焊料厚度的標準差。
- 失效根因分析:如氧化導致的潤濕不良需優化存儲環境(氮氣柜濕度<10%RH)。
四、行業標準與趨勢
- 無鉛化挑戰:高熔點焊料(如SAC305)對耐熱性要求更高,推動測試溫度提升至270℃。
- 微型化器件:01005元件需更高精度潤濕力檢測設備(分辨率達0.1mN)。
- 自動化檢測:AI視覺系統替代人工目檢,實現焊點缺陷(虛焊、橋接)的實時判定。
轉成精致網頁
上一篇:帶絕緣套的插銷的附加試驗檢測下一篇:循環壽命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3
16
12
10
17
16
13
18
15
13
15
16
19
17
20
17
21
28
18
19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