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凝血檢測項目
1. 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
- 檢測原理:通過加入外源性凝血活酶(組織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測定血漿凝固所需時間。
- 臨床意義:
- 延長:見于維生素K缺乏(如肝硬化、膽汁淤積)、華法林治療、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等。
- 縮短:高凝狀態(如血栓性疾病、妊娠晚期)。
- 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用于華法林治療的監測,目標值因疾病類型而異(如房顫INR 2.0-3.0,機械瓣膜置換術后INR 2.5-3.5)。
- 參考范圍:PT 11-14秒(實驗室差異大,需結合INR)。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 檢測原理:通過激活內源性凝血途徑(接觸因子),測定血漿凝固時間。
- 臨床意義:
- 延長:肝素治療、血友病(因子Ⅷ、Ⅸ、Ⅺ缺乏)、血管性血友病(vWD)、DIC、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
- 縮短:高凝狀態(如腎病綜合征、惡性腫瘤)。
- 臨床應用:
- 監測普通肝素抗凝治療(目標APTT延長至正常值的1.5-2.5倍)。
- 篩查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
- 參考范圍:25-35秒(儀器和試劑不同可存在差異)。
3. 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 TT)
- 檢測原理:直接加入凝血酶,檢測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的時間。
- 臨床意義:
- 延長: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肝素或類肝素物質存在(如肝素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FDP(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多。
- 參考范圍:14-21秒。
4. 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
- 檢測原理:通過Clauss法或凝血酶法測定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
- 臨床意義:
- 降低:DIC、嚴重肝病、遺傳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癥。
- 升高:感染、創傷、急性心梗、妊娠、惡性腫瘤。
- 參考范圍:2.0-4.0 g/L。
5. D-二聚體(D-Dimer)
- 檢測原理:免疫比濁法檢測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
- 臨床意義:
- 升高:血栓性疾病(如深靜脈血栓、肺栓塞)、DIC、術后、妊娠晚期、惡性腫瘤。
- 陰性價值:可用于排除急性靜脈血栓(陰性預測值高)。
- 參考范圍:<0.5 mg/L(不同方法學差異顯著)。
二、其他檢測項目
1. 血小板計數(PLT)
- 評估血小板數量,結合凝血試驗判斷出血原因(如血小板減少癥)。
2. 抗凝血酶III(AT-III)
- 評估抗凝系統功能,缺乏可導致肝素抵抗或遺傳性血栓傾向。
3. 凝血因子活性測定
- 針對性檢測單一凝血因子(如因子Ⅷ、Ⅸ),用于血友病分型診斷。
三、臨床應用場景
-
- 常規檢測:PT、APTT、FIB、PLT。
- 評估手術出血風險,指導術中輸血策略。
-
- 華法林:監測INR。
- 肝素:監測APTT或抗Xa因子活性。
-
- 血友病:APTT延長,PT正常。
- 血管性血友病(vWD):APTT延長,vWF抗原及活性降低。
-
- D-二聚體升高提示血栓形成,聯合影像學確診深靜脈血栓(DVT)或肺栓塞(PE)。
-
- 動態監測:PT、APTT延長,FIB降低,PLT減少,D-二聚體顯著升高。
四、注意事項
-
- 使用枸櫞酸鈉抗凝管(藍帽管),抗凝劑與血液比例1:9。
- 避免溶血、脂血或采血不順暢導致凝血激活。
-
- 需結合臨床病史、用藥情況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
- 單次異常需排除檢測誤差,必要時重復檢測。
-
- 凝血試驗無法評估血小板功能(需血小板聚集試驗)。
- 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需進一步基因檢測確診。
五、總結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31
14
12
13
16
16
16
24
26
12
15
19
20
16
16
19
17
20
18
14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