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篩查檢測
發布時間:2025-08-27 02:37:36- 點擊數: - 關鍵詞: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一、概述
二、主要檢測項目與方法
1. 常用檢測技術
-
- 原理:利用HIV抗原包被微孔板,捕捉樣本中的抗體,通過酶標二抗顯色判斷結果。
- 特點:靈敏度高(>99%),但需實驗室設備,耗時2-4小時。常用于初篩。
-
- 優勢:自動化程度高,通量大,靈敏度和特異性均優于ELISA,可檢測低濃度抗體。
-
- 樣本類型:血液、唾液或尿液(如OraQuick)。
- 適用場景:社區篩查、急診和資源有限地區,15-30分鐘出結果,但需確認試驗。
-
- 檢測靶標:同時檢測HIV-1/2抗體和p24抗原。
- 窗口期:縮短至感染后2-3周(傳統抗體檢測為3-12周),顯著提升早期診斷率。
2. 樣本類型
- 靜脈血/指尖血:最常用,抗體濃度高,結果穩定。
- 唾液/尿液:無創采集,但抗體含量低,靈敏度略低。
三、檢測流程與結果解讀
1. 篩查流程
- 初篩試驗:使用ELISA、CLIA或快速檢測法。
- 復檢:初篩陽性樣本需用另一種方法復測,排除操作誤差。
- 確認試驗:復檢陽性者需行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或核酸試驗(NAT)確診。
2. 結果解讀
- 陰性結果
- 提示未感染,但需結合“窗口期”(感染后至抗體產生的時期)判斷。高風險人群建議3個月后復檢。
- 陽性結果
- 初篩陽性須經確認試驗驗證。若確認試驗陽性,診斷為HIV感染;若不確定,需結合NAT或隨訪檢測。
四、適應人群與臨床意義
1. 推薦檢測人群
- 高危行為者(如無保護性行為、靜脈藥癮者)。
- 性傳播感染(STI)患者、孕婦(產前篩查)。
- 術前、輸血前及職業暴露后監測。
2. 臨床價值
- 早期干預:確診后立即啟動ART,降低病毒載量,延緩艾滋病進展。
- 阻斷傳播:通過“治療即預防”(TasP)策略,減少母嬰或性傳播風險。
- 流行病學監測:為公共衛生政策提供數據支持。
五、注意事項與局限性
1. 窗口期的影響
- 第三代抗體檢測窗口期為3-12周,第四代聯合檢測縮短至2-3周。窗口期內可能漏檢,需結合核酸檢測(NAT)或隨訪。
2. 假陽性/假陰性風險
- 假陽性:自身免疫病、妊娠或技術誤差可能導致,需確認試驗排除。
- 假陰性:窗口期、免疫抑制狀態(如晚期艾滋病)或亞型變異(如HIV-2)。
3. 倫理與隱私
- 檢測需遵循知情同意原則,確保結果保密,并提供檢測后咨詢。
六、最新進展與指南推薦
- WHO建議:推廣第四代聯合檢測和自檢試劑,擴大篩查覆蓋率。
- 家庭自檢:美國FDA批準居家HIV檢測套件(如OraQuick),提高可及性。
- 整合檢測策略:抗體篩查與病毒載量監測結合,優化個體化治療。
七、總結
上一篇:致倦庫蚊成蚊形態鑒定檢測下一篇:平均紅細胞體積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96
190
176
212
162
186
195
187
174
172
220
208
206
201
209
227
214
206
194
197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