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倦庫蚊成蚊形態鑒定檢測
發布時間:2025-08-27 05:04:14- 點擊數: - 關鍵詞: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致倦庫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成蚊形態鑒定檢測技術詳解
一、致倦庫蚊的分類地位
- 學名:Culex quinquefasciatus Say, 1823
- 科屬:雙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庫蚊屬(Culex)→庫蚊亞屬(Culex)
- 近緣種:與淡色庫蚊(Cx. pipiens pallens)、尖音庫蚊(Cx. pipiens pipiens)形態相似,需重點區分。
二、形態鑒定檢測項目
1. 頭部特征檢測
- 觸角:雌蚊觸角鞭節短毛稀疏,雄蚊觸角羽狀發達。
- 口器:刺吸式口器,雌蚊下顎須短(約為喙長的1/4),雄蚊下顎須長于喙。
- 復眼:無特殊斑紋,呈深褐色。
2. 胸部特征檢測
- 中胸盾片:覆蓋深褐色鱗片,中央具一條模糊的淺色縱紋。
- 側板:前胸后背片具少量淡色鱗片,中胸側板無白斑。
- 翅基鱗:翅前緣脈基段(亞前緣脈)覆蓋深褐色窄鱗,無白色鱗片混生。
3. 翅脈與翅鱗檢測
- 翅脈:翅脈上覆蓋深褐色窄鱗,翅尖較圓鈍。
- 翅室:第二縱脈(R2+3)分叉點位于翅中室末端附近。
4. 腹部背板檢測(關鍵鑒別點)
- 腹節背板:第Ⅱ-Ⅵ腹節背板基部具明顯的銀白色橫帶,邊緣呈鋸齒狀,與深褐色背景形成鮮明對比。
- 腹節腹板:腹板淺黃色,無顯著斑紋。
5. 足部特征檢測
- 股節與脛節:各足股節和脛節無白色環紋,整體呈深褐色。
- 跗節:后足跗節全暗,無白色環(區別于淡色庫蚊)。
6. 尾器(雄蚊)檢測
- 抱肢:基節粗短,端節末端具梳狀齒;陽莖側板中葉末端鈍圓,無刺突。
三、檢測流程與操作規范
1. 標本采集與預處理
- 采集方法:使用誘蚊燈、人誘法或吸蚊管捕獲成蚊。
- 固定保存:乙醇(75%)或乙酸乙酯熏蒸后針插保存。
2. 顯微鏡觀察步驟
- 整體觀察:置于體視顯微鏡下(40-100×),記錄體長、翅長等基本數據。
- 局部解剖:
- 用解剖針分離翅、足、尾器等部位。
- 使用10% KOH溶液浸泡10分鐘以透明組織。
- 關鍵部位染色:乳酸酚棉藍染色(針對鱗片細節)。
3. 形態比對與判定
- 數據庫參考:對照《中國蚊科志》《蚊蟲分類圖譜》等權威資料。
- 近緣種鑒別:
- 淡色庫蚊:腹節背板白色橫帶較寬且邊緣平直,后足跗節具白環。
- 三帶喙庫蚊:喙中段具白環,翅鱗寬大。
4. 分子生物學輔助鑒定
- DNA條形碼檢測:擴增COI基因(引物:LCO1490/HCO2198),測序后比對GenBank數據庫。
- 特異性PCR:針對Cx. quinquefasciatus的ITS2或Ace-2基因設計引物。
四、常見誤判與注意事項
- 標本損傷:翅鱗脫落或腹部破損可能導致誤判,需結合多特征綜合判斷。
- 環境變異:寒冷地區個體可能體色加深,需參考地理種群差異。
- 雜交種干擾:與淡色庫蚊雜交后代可能呈現中間形態,需結合分子鑒定。
五、檢測意義與應用
- 疾病防控:明確蚊種分布,評估西尼羅熱、淋巴絲蟲病傳播風險。
- 抗藥性監測:區分不同蚊種對殺蟲劑的敏感性差異。
- 生態研究:分析蚊媒與氣候、生境的關系。
六、參考文獻與工具推薦
- 鑒定工具:Dichotomous Key to Culex Species(WHO推薦檢索表)。
- 數據庫:Mosquito Taxonomic Inventory (MTI), BOLD Systems.
上一篇:Li+檢測下一篇:人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篩查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96
190
176
212
164
186
195
187
174
172
220
208
206
201
209
227
215
207
194
198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