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計數檢測:臨床意義與操作詳解
一、概述
二、檢測目的
- 篩查與診斷:評估出血性疾病(如紫癜)、血小板減少癥/增多癥。
- 監測疾病:跟蹤血液系統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肝病、脾功能亢進等。
- 治療指導:化療、放療或骨髓移植后的療效觀察,以及抗凝治療的監測。
- 術前評估:預測手術出血風險,確保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三、適應癥
- 不明原因的瘀斑、鼻衄、牙齦出血或月經過多。
- 疑似血液疾病(如ITP、DIC)。
- 長期發熱、疲勞伴貧血癥狀。
- 化療、肝硬化、自身免疫病患者定期監測。
- 術前常規檢查或妊娠期并發癥篩查。
四、檢測方法
- 標本采集:
- 靜脈采血:常用EDTA抗凝管(紫色頭蓋),需避免反復穿刺導致溶血。
- 末梢血(指尖血):適用于兒童或靜脈采集困難者,但準確性略低。
- 檢測技術:
- 自動化分析儀:通過電阻抗或流式細胞術快速計數,同時提供平均血小板體積(MPV)等參數。
- 手動計數法(顯微鏡下):用于儀器報警或結果異常時復核,如血小板聚集或大血小板干擾。
五、參考值范圍
- 成人正常值:150–450 × 10?/L。
- 生理性波動:
- 新生兒較低(100–300 × 10?/L),兒童接近成人。
- 孕期可能輕度減少(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癥)。
- 高原居住者或劇烈運動后可能短暫升高。
六、結果解讀
- 病因分類:
- 生成不足:骨髓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維生素B12/葉酸缺乏。
- 破壞增多:免疫性(ITP)、藥物誘導(肝素、磺胺類)、感染(登革熱、HIV)。
- 分布異常:脾腫大(肝硬化、門脈高壓)。
- 消耗過度:DIC、血栓性微血管病(TTP/HUS)。
- 反應性增多:感染、缺鐵性貧血、術后、惡性腫瘤。
- 克隆性增多:骨髓增殖性腫瘤(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七、影響因素與注意事項
- 假性減少:
- EDTA依賴性血小板聚集(需改用枸櫞酸鈉抗凝血復查)。
- 采血不暢導致血小板激活或形成微小凝塊。
- 假性增多:
- 小紅細胞、細胞碎片被誤認為血小板(如溶血標本)。
- 藥物干擾:
- 化療藥、噻嗪類利尿劑、乙醇可減少血小板。
- 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可能短暫升高計數。
八、延伸檢查建議
- 外周血涂片:觀察血小板形態、大小及有無異常細胞。
- 凝血功能檢測:PT、APTT、纖維蛋白原。
- 骨髓穿刺:明確造血功能及巨核細胞數量。
- 免疫學檢測:抗血小板抗體(如ITP)、抗磷脂抗體。
九、臨床處理原則
- 急性重度減少(<20×10?/L):警惕自發性出血,需輸注血小板及治療原發病。
- 無癥狀輕度異常:動態監測,排查潛在病因。
- 血小板增多癥:評估血栓風險,必要時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細胞減滅治療。
十、總結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32
50
51
50
68
49
50
41
51
48
49
64
44
48
47
49
55
47
50
55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