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半固體和液體制劑的檢測:關鍵項目與質量控制
一、固體制劑的檢測項目
-
- 目的:觀察顏色、形狀、表面缺陷(如裂片、斑點)及是否有異物。
- 方法:目視檢查或光學成像系統分析。
-
- 目的:確保單劑量單位質量的一致性。
- 標準:中國藥典(ChP)規定,片劑重量差異需符合±5%~±10%(視規格而定)。
-
- 目的:評估片劑或膠囊在模擬胃液中的崩解速度,影響藥物釋放和吸收。
- 方法:采用崩解儀,按ChP或USP規定介質(如人工胃液)進行測試。
-
- 目的:模擬藥物在體內的溶出行為,反映生物利用度。
- 方法:槳法(USP Apparatus 2)或籃法(USP Apparatus 1),測定不同時間點的溶出量。
-
- 目的:確保小劑量規格(如≤25mg)制劑的藥物分布均勻性。
- 方法:取10個單劑量單位測定含量,計算RSD(相對標準偏差)。
-
- 目的:評估片劑抗破碎能力,影響運輸穩定性。
- 方法:硬度計測定徑向壓力;脆碎度儀模擬旋轉撞擊后的質量損失。
-
- 目的:控制非無菌制劑中微生物污染風險。
- 標準:需符合ChP或USP<61>規定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總數。
二、半固體制劑的檢測項目
-
- 目的:檢查質地、顏色均一性及異物。
- 方法:顯微鏡觀察或流變儀分析結構均勻性。
-
- 目的:確保制劑與皮膚或黏膜相容性,避免刺激性。
- 方法:pH計直接測定(需校準至特定溫度)。
-
- 目的:影響涂抹性和藥物釋放速度。
- 方法:旋轉黏度計或錐板流變儀測定。
-
- 目的:控制活性成分或輔料的粒徑,確保穩定性。
- 方法:激光衍射法或顯微鏡計數。
-
- 目的:模擬藥物在皮膚或黏膜的釋放行為。
- 方法:Franz擴散池法,測定活性成分透過人工膜的速率。
-
- 目的:評估高溫、高濕、光照條件下的物理與化學穩定性。
- 項目:離心試驗(分層)、凍融循環、加速試驗(40℃/75%RH)。
三、液體制劑的檢測項目
-
- 目的:確保溶液無懸浮顆粒或沉淀。
- 方法:目視檢查或自動粒子計數器(如注射劑需符合ChP<0904>)。
-
- 目的:維持生理相容性(尤其是注射劑和滴眼液)。
- 方法:pH計測定;冰點下降法測滲透壓。
-
- 目的:保證單劑量液體體積準確。
- 標準:ChP規定注射劑裝量不得少于標示量。
-
- 目的:注射劑、眼用制劑需確保無菌,內毒素限值符合標準。
- 方法:膜過濾法(USP<71>);鱟試劑法(USP<85>)。
-
- 目的:控制≥10μm和≥25μm的粒子數量。
- 方法:光阻法或顯微計數法(ChP<0903>)。
-
- 目的:定量主成分并檢測降解產物。
- 方法:HPLC、UV分光光度法等。
四、通用檢測項目
- 鑒別試驗:確認主成分(如IR、HPLC保留時間比對)。
- 含量測定:確保標示量范圍內(通常為90%~110%)。
- 穩定性研究:長期和加速試驗以確定有效期。
五、法規與質量控制標準
- 中國藥典(ChP):各劑型檢測項目及方法見通則(如片劑:ChP 0101)。
- USP-NF:如崩解(USP<701>)、溶出度(USP<711>)。
- ICH指導原則:Q1(穩定性)、Q6A(質量標準)。
結語
轉成精致網頁
上一篇:醫用膠帶黏附力檢測下一篇:α﹣淀粉酶測定試劑(盒)(連續檢測法)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3
16
15
14
20
18
20
17
17
20
26
15
15
15
19
19
17
14
19
15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