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檢測項目及技術方法
1. 純度與雜質分析
- HPLC純度檢測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RP-HPLC),使用C18色譜柱,流動相為乙腈-水(梯度洗脫),檢測波長494 nm(熒光素特征吸收峰)。通過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主成分純度(通常要求≥98%),并定量分析雜質(如二聚體、異構體)。
-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UV-Vis) 測定熒光素在pH 8.0緩沖液中的吸收光譜,驗證最大吸收波長(490-494 nm)是否符合標準,判斷是否存在氧化或降解產物。
2. 熒光性能評估
- 激發與發射光譜 使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掃描熒光素的激發光譜(Ex=450-500 nm)和發射光譜(Em=510-550 nm),驗證其峰值波長是否與理論值一致(Ex 494 nm/Em 521 nm)。
- 熒光量子產率(Φ) 以硫酸奎寧為參比(Φ=0.55),通過積分球法或相對法測定熒光素的量子產率(理論值Φ≈0.92),確保其發光效率滿足標記實驗需求。
3. 穩定性測試
- pH依賴性測試 將熒光素溶解于不同pH緩沖液(pH 5.0-9.0),測定熒光強度變化,確定其最佳使用pH范圍(pH 7.4-8.5時熒光強度最高)。
- 光穩定性與熱穩定性 模擬長期儲存條件:避光/光照(紫外燈照射)、高溫(40℃)環境,定期檢測熒光強度衰減率,評估有效期。
4. 生物相容性檢測(用于活體/細胞實驗)
- 細胞毒性(MTT法) 將不同濃度熒光素與細胞共培養24小時,檢測細胞存活率,驗證其濃度安全閾值(通常≤10 μM)。
- 體內代謝速率 在小鼠模型中注射熒光素,通過活體成像系統動態監測熒光消退曲線(半衰期約30分鐘),評估其在生物體內的清除效率。
5. 定量分析標準曲線與檢測限
- 標準曲線繪制 配制系列濃度熒光素溶液(0.1 nM-10 μM),建立熒光強度(FI)與濃度的線性關系(R²>0.99),確定線性范圍。
- 檢出限(LOD)與定量限(LOQ) 按信噪比(S/N≥3)計算LOD(通常為0.1-1 nM),LOQ(S/N≥10)。
二、應用場景驗證檢測
1. 標記效率驗證
- 抗體/蛋白標記率 通過超濾離心法分離游離熒光素,測定偶聯物中熒光素與蛋白的摩爾比(F/P Ratio),優化標記條件(目標F/P=3-6)。
- 細胞膜穿透性測試 使用流式細胞術或共聚焦顯微鏡,定量分析熒光素標記探針的細胞內吞效率。
2. 環境監測應用
- 水樣痕量檢測 基于熒光素鈉的高水溶性,開發固相萃取結合熒光檢測法,檢測水體中熒光素殘留(檢測限可達ppb級)。
- 示蹤劑性能評估 在地下水流動模擬中,測定熒光素的遷移速率與回收率,驗證其作為水文示蹤劑的適用性。
三、質量控制關鍵點
- 標準物質選擇 優先使用NIST可溯源熒光素鈉(CAS 518-47-8)作為對照品。
- 樣品前處理 避免金屬離子污染(如Fe³?引起熒光猝滅),必要時添加EDTA掩蔽。
- 儀器校準 定期校正熒光分光光度計的波長與光強,使用標準熒光微球校準成像設備。
四、總結
轉成精致網頁
上一篇:化學試劑 甲酸檢測下一篇:化學試劑 重鉻酸鉀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0
24
23
22
22
26
36
24
25
25
30
26
30
22
27
23
21
25
24
21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