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污染物及生物毒素檢測的重要性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污染物及生物毒素的檢測已成為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食品在生產、加工、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可能受到重金屬殘留、農藥污染、真菌毒素及微生物代謝產物等多種有害物質的威脅。這些污染物不僅會降低食品的營養價值,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危害,如致癌、致畸、免疫系統損傷等。因此,建立科學、高效的檢測體系,對污染物及生物毒素進行精準篩查和定量分析,是確保消費者權益和推動食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
主要檢測項目及技術方法
1. 重金屬污染物檢測
食品中常見的重金屬污染物包括鉛、汞、砷、鎘等。檢測時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AA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等技術,通過樣品前處理和儀器分析,精確測定其在谷物、水產品、蔬菜等食品中的殘留量。例如,稻米中的鎘超標問題常通過微波消解結合ICP-MS進行定量檢測。
2. 農藥殘留檢測
有機磷類、有機氯類及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殘留是重點監控對象。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技術可同時篩查數百種農藥成分。例如,綠葉蔬菜中的敵敵畏、毒死蜱等殘留需通過QuEChERS快速提取法結合色譜分析完成檢測。
3. 真菌毒素檢測
黃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嘔吐毒素等是真菌毒素的主要檢測目標。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和超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UHPLC-FLD)是常用方法。如花生油中的黃曲霉毒素需經免疫親和柱凈化后,采用熒光檢測器進行定量分析。
4. 獸藥殘留及抗生素檢測
動物源性食品中可能殘留的氯霉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及β-受體激動劑等物質,需通過液相色譜-高分辨質譜(LC-HRMS)進行痕量分析。牛奶中青霉素類抗生素的檢測通常采用固相萃取結合質譜技術完成。
5. 食品添加劑與非法添加物檢測
針對防腐劑、甜味劑的濫用以及工業染料(如蘇丹紅)、塑化劑的非法添加問題,檢測機構需應用紅外光譜(FT-IR)、拉曼光譜等快速篩查技術,并結合色譜-質譜聯用進行確證分析。
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當前,快速檢測技術(如膠體金試紙條、生物傳感器)與智能化設備(便攜式質譜儀)的融合,顯著提高了檢測效率。同時,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風險預警平臺,正在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型,為食品供應鏈的安全管理提供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