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和味(滋味、氣味)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臭和味(滋味、氣味)檢測是感官分析和儀器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食品安全、環境保護、水處理、化妝品和醫藥等領域。其核心在于評估物質的嗅覺(氣味)和味覺(滋味)特性,以識別異味、腐敗、污染或感官缺陷,從而保障產品質量、公共健康和法規合規。例如,在食品工業中,檢測食品的臭味(如硫化物氣味)或滋味(如苦味)可防止變質產品流入市場;在環境監測中,分析水體或空氣中的惡臭(如氨氣或硫化氫)有助于控制污染源。隨著消費者對產品體驗要求的提升,以及法規監管的加強,臭和味檢測已成為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它結合了傳統感官評價與現代儀器技術,確保檢測結果的客觀性、可靠性和可重復性。本領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交叉學科的融合,如化學、生物學和數據分析,推動了從簡單感官測試到高精度自動化檢測的進化。
檢測項目
臭和味檢測的項目主要包括氣味和滋味兩大類,根據應用場景細分為多個具體參數。在氣味方面,常見檢測項目包括異味強度(如惡臭的等級)、氣味類型(如水果香、腐敗臭或化學異味)、氣味持久性(持續時間)和閾值濃度(最低可感知濃度)。例如,食品檢測中會關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引起的異臭,如魚腥味或霉味;環境檢測則針對特定污染物,如污水中的硫化氫氣味。在滋味方面,檢測項目涵蓋基本味覺(甜、酸、苦、咸)的強度、平衡度和偏好度,以及復合滋味(如鮮味或金屬味)。此外,還包括感官評價項目,如口感(質地感)和余味(殘留感)。這些項目通常基于標準化測試,確保全面覆蓋從主觀感官到客觀成分分析的評估維度。
檢測儀器
臭和味檢測的儀器設備主要包括感官輔助工具和自動化分析儀器,旨在提高檢測效率和準確性。感官評價儀器包括嗅覺計(用于稀釋氣味樣品以測試閾值)、品嘗杯和標準氣味發生器(提供參照氣味樣本),常用于人工感官測試。自動化儀器則包括電子鼻(模擬人類嗅覺系統,使用傳感器陣列檢測氣體成分,如Alpha MOS公司的eNose系列)、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用于分離和鑒定揮發性化合物,如Agilent GC-MS系統)、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分析滋味相關成分,如糖分或苦味物質)、以及味覺傳感器(如日本Insent公司的味覺分析系統)。這些儀器結合了傳感器技術、色譜分離和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快速、非破壞性檢測。例如,在食品行業,電子鼻可實時監控生產線異味;GC-MS則用于精確量化氣味分子濃度。
檢測方法
臭和味檢測的方法主要分為感官評價法和儀器分析法,注重標準化流程以確保結果的一致性。感官評價法依賴于訓練有素的專家小組或消費者測試,包括盲測(樣品匿名)、三角測試(區分差異)和評分法(定量評價強度)。常見方法如ISO 8589:2007中的感官分析室操作,涉及樣品制備、環境控制(如中性溫度和濕度)和多輪測試以減少偏差。儀器分析法則基于物理化學手段,例如:使用GC-MS進行氣相萃取和色譜分離,以識別氣味分子;電子鼻結合模式識別算法,通過傳感器響應生成指紋圖譜;HPLC則用于滋味成分定量,如分析苦味化合物的濃度。此外,混合方法如“感官-儀器關聯”被廣泛應用,其中儀器數據用于驗證感官結果。整個過程強調樣品處理(如均質化)、重復測試和數據分析(如統計軟件處理)。
檢測標準
臭和味檢測的標準涉及國際和國內規范,確保檢測的權威性和可比性。國際標準主要包括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系列,例如ISO 8589:2007(感官分析室設計指南)和ISO 4120:2021(三角測試方法),這些標準規定了氣味和滋味測試的通用原則、人員培訓和報告格式。國內標準則以中國國家標準(GB/T)為主,如GB/T 5009.1-2003(食品感官分析方法通則)和GB 5749-2022(生活飲用水檢測標準中的臭味要求)。具體應用領域有專用標準:食品行業遵循GB 2762(食品污染物限量),環境領域依據HJ 905-2017(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氣味濃度的限值。此外,行業標準如SN/T 1547(進出口食品感官評價)和實驗室認證規范(如 -CL01)強調質量控制。這些標準要求定期校準儀器、實施盲樣測試和記錄完整數據鏈,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法定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