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及飲片(植物類)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藥材及飲片(植物類)檢測概述
藥材及飲片(植物類)是中醫藥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其質量直接關系到臨床療效與用藥安全。隨著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推進,建立科學、規范、全面的質量控制體系尤為重要。植物類藥材及飲片檢測涉及從原料采收、加工炮制到成品流通的全過程,旨在確保其真實性、純度、有效性和安全性。檢測工作需嚴格遵循法定標準,結合現代分析技術,對藥材的性狀、成分、污染物等關鍵指標進行系統評價,為臨床用藥和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主要檢測項目
植物類藥材及飲片的檢測項目通常涵蓋以下四大類:
1. 性狀與鑒別: 包括外觀性狀(形狀、大小、顏色、表面特征、斷面特征等)、顯微鑒別(組織構造、細胞形態、內含物特征)及理化鑒別(顯色反應、沉淀反應等),是確認藥材基源真偽的基礎。
2. 內在質量: 主要針對有效成分或指標性成分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如活性生物堿、黃酮類、皂苷類、揮發油等的含量測定,以及水分、灰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水溶性、醇溶性)等常規檢查項目。
3. 安全性指標: 包括重金屬及有害元素(鉛、鎘、砷、汞、銅)殘留檢測、農藥殘留(有機氯、有機磷、擬除蟲菊酯等)檢測、真菌毒素(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污染檢測、以及微生物限度(細菌、霉菌、酵母菌總數及控制菌)檢查。
4. 其他特殊項目: 針對特定藥材可能需檢測二氧化硫殘留(硫磺熏蒸)、摻雜使假(如染色、增重)、輻照殘留、以及DNA條形碼鑒定等。
常用檢測儀器
現代檢測技術依賴于一系列精密儀器:
? 形態學鑒別: 光學顯微鏡(含顯微攝影系統)、體視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 理化與含量測定:
- 色譜類: 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標配DAD/UV/VIS/ELSD/CAD等檢測器)、氣相色譜儀(GC,常用FID/ECD/MS等檢測器)、薄層色譜掃描儀(TLC Scanner)、超高效液相色譜儀(UPLC)、離子色譜儀(IC)。
- 光譜類: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Vis)、近紅外光譜儀(NIR)、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原子吸收光譜儀(AA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用于重金屬元素分析)。
- 其他: 水分測定儀(烘干法、甲苯法、卡爾費休法)、自動滴定儀、熔點儀、旋光儀。
? 安全性與殘留檢測: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液相色譜-串聯質譜聯用儀(LC-MS/MS,尤其用于農殘、毒素、部分成分分析)、原子熒光光譜儀(AFS,常用于砷、汞)。
? 分子生物學: PCR儀、基因測序儀(用于DNA條形碼鑒定)。
核心檢測方法
檢測方法的選擇需依據標準規定及待測物性質:
1. 鑒別方法:
- 性狀鑒別: 依據藥典描述,通過感官(眼觀、手摸、鼻聞、口嘗)和經驗進行判斷。
- 顯微鑒別: 制作橫/縱切片、粉末制片或表面制片,利用顯微鏡觀察組織、細胞或內含物的特征性結構。
- 理化鑒別: 利用藥材中成分的特定化學反應(如顯色、沉淀、熒光)進行定性。
- 色譜鑒別: 主要使用TLC法,通過與對照藥材或對照品在相同條件下展開,比較斑點的位置、顏色或熒光進行鑒別;HPLC/GC指紋圖譜也日益重要。
2. 檢查方法:
- 常規檢查: 水分(烘干法/甲苯法/減壓干燥法/卡爾費休法)、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高溫灰化法)、浸出物(冷浸法/熱浸法,以水或規定濃度乙醇為溶劑)。
- 雜質檢查: 通過過篩、揀選等方法檢查非藥用部位、泥沙、異物等。
3. 含量測定方法:
- 光譜法: UV-Vis常用于具有特定吸收的單一成分或總成分含量測定(需顯色)。
- 色譜法: HPLC/UPLC是測定單一或多種有效成分/指標成分的首選方法,GC主要用于揮發性成分。方法需經過嚴格的驗證(專屬性、線性、精密度、準確度、耐用性等)。
4. 安全性檢測方法:
- 重金屬及有害元素: 主要采用AAS(火焰法/石墨爐法)、AFS(As, Hg)或更靈敏的ICP-MS法。
- 農藥殘留: 普遍采用GC-MS或LC-MS/MS進行多殘留分析。
- 真菌毒素: 主要采用HPLC-熒光檢測器法(FLD)或LC-MS/MS法,免疫親和柱凈化是常用前處理方式。
- 微生物限度: 按照藥典通則<1105>、<1106>、<1107>進行需氧菌總數、霉菌和酵母菌總數計數及控制菌檢查(如耐膽鹽革蘭陰性菌、大腸埃希菌等)。
關鍵檢測標準
藥材及飲片(植物類)檢測須嚴格依據法定標準執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ChP): 是國家藥品標準的最高法典,是檢測工作最核心、最權威的依據。其各論(具體品種項下)規定了該藥材/飲片的來源、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等項目及限度要求。通則部分(如<0400>藥材和飲片檢定通則、<0500>色譜法、<2301>農藥殘留量測定法、<2321>重金屬及有害元素測定法等)則提供了通用的檢測方法和指導原則。
2. 部頒標準/局頒標準: 對于尚未收入藥典的品種,需執行原衛生部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標準。
3. 進口藥材標準: 對于進口藥材,需符合國家藥監局頒布的進口藥材標準。
4. 地方藥材標準: 在特定地區生產或使用的地方習用藥材,可依據相應的省級中藥材標準(需在本地域內有效)。
5. 國際標準與指南: 在出口或國際互認時,可能還需參考或符合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藥用植物種植和采集規范》(GACP)、《國際藥典》(Ph. Int.)、美國藥典(USP)、歐洲藥典(Ph. Eur.)、日本藥局方(JP)等,以及ISO相關標準(如ISO認證體系)。
6. 企業內控標準: 生產企業或使用單位制定的嚴于法定標準的企業標準,用于更嚴格的質量控制。
綜上所述,藥材及飲片(植物類)檢測是一個多維度、多技術的系統工程。只有嚴格遵循法定標準,科學運用現代分析儀器與方法,全面把控檢測項目,才能有效保障中藥的質量、安全與療效,推動中醫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