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果匙薺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疣果匙薺檢測概述
疣果匙薺(學名:Bunias orientalis L.),又稱東方匙薺,是一種原產于歐亞大陸的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許多國家列為入侵性有害雜草。其繁殖能力強、適應范圍廣,可通過種子及根系快速擴散,嚴重威脅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產(如擠占作物生長空間、競爭養分)及生態系統穩定。因此,對疣果匙薺進行快速、準確的檢測與鑒定,對于實施早期預警、制定有效防控策略以及執行嚴格的植物檢疫措施至關重要。檢測工作主要圍繞其種子、幼苗、植株、根莖碎片等可能傳播的載體展開,核心目的在于防止其通過人為活動(如國際貿易、旅游、物流)傳入新區或在其定殖區進行有效監測與清除。
檢測項目
疣果匙薺的檢測項目主要依據其不同生長階段和潛在傳播形式設定,主要包括:
- 形態學鑒定: 對植株、幼苗、種子或根莖碎片的整體形態、葉片特征、花結構、果實(短角果)形態(尤其是表面具顯著疣狀突起)及種子特征進行觀察和比對。
- 分子生物學檢測(DNA條形碼/指紋圖譜): 利用特異性DNA片段(如ITS, trnL-F, matK等)進行PCR擴增和測序,與已知的疣果匙薺序列數據庫進行比對,實現快速、準確的物種鑒定,尤其適用于形態特征不完整或相似種的區分。
- 種子活性檢測: 評估所截獲或收集種子的發芽能力,判斷其傳播和定殖風險。
- 有害生物檢疫: 檢查攜帶的疣果匙薺材料(尤其是種子)是否同時攜帶有害生物(如病原菌、害蟲)。
檢測儀器
疣果匙薺檢測過程涉及多種實驗室和現場設備:
- 體視顯微鏡: 用于對種子、果實(角果)的細微形態特征(如疣狀突起、紋飾、喙的形狀)進行高倍放大觀察和拍照記錄。
- 生物顯微鏡: 用于觀察花粉、葉片表皮毛等更微觀的特征。
- PCR儀: 進行目標DNA片段的擴增。
- 電泳系統(凝膠成像儀): 用于PCR產物(DNA片段)的分離、檢測和成像。
- DNA測序儀: 對PCR擴增得到的DNA片段進行序列測定。
- 離心機、恒溫水浴鍋/金屬浴、微量移液器: 分子生物學實驗常規設備,用于核酸提取、反應體系配制等。
- 種子發芽箱/培養箱: 提供恒溫恒濕環境進行種子發芽試驗。
- 參考標本與圖鑒: 包括臘葉標本、種子標本、高清晰度植物志圖片等,是形態鑒定的重要參照。
檢測方法
針對不同的檢測項目,采用相應方法:
- 形態學鑒定方法:
- 對完整植株/標本:依據植物志檢索表,系統觀察莖、葉(形狀、毛被)、花(花瓣顏色、雄蕊數目)、果實(短角果形狀、表面疣狀突起的數目與排列、喙的長短)等關鍵特征。
- 對種子/角果碎片:在體視顯微鏡下重點觀察種子形狀、大小、顏色、表面紋飾(網紋)以及角果片段上獨特的疣狀突起結構。
- 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 DNA提取: 從待檢葉片、種子胚或根組織樣本中提取總DNA(常用CTAB法或商品化試劑盒)。
- PCR擴增: 選用針對植物通用條形碼(如ITS1/ITS4, trnL-F, matK等)或已開發的特異性引物,進行PCR反應。
- 電泳檢測: 瓊脂糖凝膠電泳確認PCR產物片段大小是否符合預期。
- 序列測定與分析: 對PCR產物進行雙向測序,將得到的序列在公共數據庫(如NCBI GenBank, BOLD Systems)中進行BLAST比對,計算序列相似度,結合系統發育樹分析進行物種鑒定。
- 種子活性檢測方法: 標準發芽試驗(如ISTA方法),在適宜條件下(如20-25°C)培養一定時間(如14-28天),統計發芽率。
通常建議結合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綜合判定,以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檢測標準
疣果匙薺檢測工作需遵循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國際協議,確保檢測的規范性、科學性和結果的可比性:
- 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 (ISPMs): 由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制定,如ISPM 27《限定性有害生物診斷規程》為有害生物(包括檢疫性雜草)的鑒定提供了框架性要求。
- 國家/地區植物檢疫法規與標準:
- 中國: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疣果匙薺常被列于雜草類)。具體操作可參考《植物檢疫 檢測鑒定規程》系列標準(需查找是否有針對該種的具體規程,或參照雜草通用鑒定方法SN/T 1803-2006《雜草檢疫鑒定方法》等)。
- 歐盟:遵循歐盟植物健康法規(如Regulation (EU) 2016/2031),疣果匙薺被列為“聯盟檢疫性有害生物”(Union quarantine pest)。檢測需符合歐洲與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制定的相關診斷協議(如EPPO Standard PM 7/129 DNA barcoding as an identification tool for a number of regulated pests)。
- 美國:參照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APHIS)的相關規定和手冊。
- 形態鑒定標準: 依賴權威的植物分類學著作、地方植物志、雜草圖鑒以及標本館收藏的模式標本和參考標本作為形態鑒定的金標準。
- 分子檢測標準: 參考已發表的關于疣果匙薺DNA條形碼研究文獻,建立標準的PCR反應體系和循環條件,序列比對通常要求與已知疣果匙薺序列的一致性達到99%以上(結合系統發育位置判定)。
檢測機構在出具報告時,必須明確說明所依據的標準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