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檢疫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檢疫檢測概述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HN)是一種由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HHNV)引起的甲殼類動物疾病,主要影響對蝦、龍蝦等經濟性水產品種。該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可導致幼體高死亡率、成體生長遲緩及畸形等問題,對水產養殖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隨著國際貿易的頻繁化,IHHNV的跨境傳播風險日益增加,因此開展精準的檢疫檢測對保障養殖安全、維護生態平衡及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IHHN檢疫檢測的核心目標是通過科學手段快速識別病原,阻斷傳播鏈。檢測過程需結合臨床癥狀觀察、實驗室分析及分子生物學技術,覆蓋病毒篩查、毒力評估及流行病學追蹤等多個維度。以下從檢測項目、儀器、方法及標準四個層面展開詳細闡述。
檢測項目
IHHN檢疫檢測的主要項目包括:
1. 臨床癥狀檢測:觀察甲殼類動物是否出現體色異常(如白化)、甲殼軟化、附肢畸形等典型病變;
2. 組織病理學檢測:通過組織切片觀察皮下組織、造血器官及表皮細胞的壞死特征;
3. 病原學檢測:分離并鑒定IHHNV病毒顆粒;
4. 分子生物學檢測:針對病毒核酸(DNA或RNA)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檢測儀器
檢測過程中需依賴以下關鍵儀器:
1. PCR擴增儀:用于核酸擴增,適用于病毒基因片段檢測;
2. 熒光定量PCR儀(qPCR):實現病毒載量的實時定量分析;
3. 電泳儀及凝膠成像系統:用于核酸擴增產物的分離與可視化;
4.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直接觀察病毒顆粒形態;
5. 組織切片機與顯微鏡:輔助病理學分析。
檢測方法
IHHN檢測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1. 分子生物學法:
- 常規PCR:基于IHHNV特異性引物(如389F/389R)擴增目標基因;
- 巢式PCR:提高檢測靈敏度,適用于低病毒載量樣本;
- 實時熒光定量PCR:結合探針技術實現快速定量;
2. 組織病理學法:通過H&E染色觀察感染組織的細胞核固縮、胞質空泡化等特征;
3. 免疫學方法:利用單克隆抗體進行病毒抗原的ELISA或免疫熒光檢測。
檢測標準
IHHN檢疫檢測需遵循以下國內外標準:
1. 國際標準:
- OIE《水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IHHN的采樣、檢測流程及結果判定標準;
- ISO/TS 15216-1:2017:提供分子檢測方法的標準化指南;
2. 國內標準:
- GB/T 36193-2018《對蝦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診斷技術》:明確PCR及病理學檢測的操作規范;
- SN/T 1151.6-2015《進出境水生動物檢疫規程》:涵蓋IHHN的檢疫要求及處置措施。
通過上述多維度的檢測體系,可有效防控IHHNV的傳播,為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檢測機構需定期更新技術設備、優化流程,并嚴格遵循標準化操作,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