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監控量測的核心目標
- 安全預警:實時監測圍巖和支護結構的穩定性,防范塌方風險。
- 動態優化:根據數據反饋優化施工參數(如開挖步距、支護時機)。
- 質量驗證:確認設計參數與實際工況的匹配性。
- 環境影響控制:減少對周邊建筑物、地下管線及生態的影響。
二、重點檢測項目分類
1. 圍巖與支護結構監測
- 監測內容:隧道開挖后圍巖的位移(水平收斂、拱頂下沉、地表沉降)。
- 方法:全站儀、收斂計、沉降觀測樁、三維激光掃描。
- 頻率:初期每日1-2次,穩定后減少至每周1次。
- 錨桿軸力:通過埋設鋼筋計或應變片監測錨桿受力狀態。
- 噴射混凝土應力:在混凝土層內預埋應變計或壓力盒。
- 鋼支撐應力:安裝表面應變計監測鋼拱架內力。
- 多點位移計:鉆孔安裝位移計,監測圍巖深部變形趨勢。
- 滑動測微計:用于高精度測量巖體內部微小位移。
2. 周邊環境監測
- 監測范圍:隧道軸線兩側1-2倍洞徑范圍。
- 技術手段:精密水準儀、InSAR衛星遙感技術。
- 傾斜監測:傾角儀、全站儀測量建筑物傾斜。
- 裂縫觀測:裂縫計或人工標記記錄裂縫發展。
- 監測目的:防止突水、滲漏導致地層失穩。
- 設備:滲壓計、水位觀測井。
3. 施工過程專項監測
- 參數:振動速度、加速度、頻率,評估對圍巖和周邊建筑的沖擊。
- 儀器:爆破振動測試儀,結合《爆破安全規程》控制藥量。
- 斷面布設:每5-10米設置一個監測斷面。
- 工具:收斂計、激光斷面掃描儀。
- 方法:地質雷達(GPR)、TSP地震波法、超前鉆孔。
- 目的:探測前方斷層、溶洞、富水帶等不良地質。
三、監測技術手段的發展趨勢
-
- 傳感器網絡(如光纖光柵、無線傳感)實時傳輸數據至云端平臺。
- BIM(建筑信息模型)集成監測數據,實現三維可視化預警。
-
- 三維激光掃描儀生成隧道點云模型,對比施工誤差。
- 無人機航拍監測大范圍地表變形。
-
- 機器學習算法預測圍巖變形趨勢并優化支護參數。
四、監測數據處理與應用
-
- Ⅰ級預警(紅色):位移速率>5mm/d,立即停工排查。
- Ⅱ級預警(橙色):速率2-5mm/d,加強監測并調整工藝。
- Ⅲ級預警(黃色):速率<2mm/d,正常施工但持續關注。
-
- 根據監測結果修正支護參數(如錨桿長度、噴射混凝土厚度)。
五、典型工程案例
- 軟弱圍巖隧道:以貴州某隧道為例,通過加密收斂監測(每3米1斷面)和錨桿軸力分析,發現初期支護應力超限,及時增設鋼拱架,避免塌方。
- 城市淺埋隧道:廣州地鐵施工中,采用自動化沉降監測系統,控制地表沉降在10mm內,保護周邊高層建筑安全。
六、
上一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檢測下一篇:汽車電子系統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259
218
193
204
200
205
213
204
209
219
206
201
205
205
199
197
211
201
210
203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