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試驗后內結合強度檢測的完整流程與核心項目解析
一、檢測目的
二、核心檢測項目與標準方法
-
- 拉伸強度測試(ASTM D638/D3039) 使用萬能試驗機對循環后的試樣施加軸向拉力,直至斷裂。記錄最大載荷、斷裂伸長率,計算拉伸強度變化率。
- 層間剪切強度(ASTM D2344) 通過短梁剪切試驗評估復合材料層間結合力,反映循環應力對界面粘接的影響。
- 剝離強度(ISO 8510-2) 適用于柔性材料,測定膠接界面抵抗剝離的能力,分析循環后粘合劑性能退化情況。
-
- 溫濕度循環試驗(IEC 60068-2-38) 設定高低溫循環(如-40℃
85℃)及濕度梯度(5%100次。試驗后靜置24小時再檢測IBS。95% RH),每個循環424小時,總次數50 - 鹽霧/腐蝕循環(ASTM B117) 針對戶外材料,驗證金屬基復合材料在腐蝕環境中的結合穩定性。
- 溫濕度循環試驗(IEC 60068-2-38) 設定高低溫循環(如-40℃
-
-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觀察循環后材料斷面形貌,分析界面裂紋、孔隙率、纖維斷裂等缺陷演變。
- X射線斷層掃描(Micro-CT) 非破壞性檢測內部三維結構,定位分層、脫粘等隱蔽損傷。
-
- 密度與孔隙率(ASTM D792) 循環試驗可能導致吸濕膨脹或微孔增多,影響結合強度。
- 動態熱機械分析(DMA) 測定材料儲能模量(E’)和損耗因子(tanδ),評估粘彈性變化。
三、標準化實驗流程
-
- 依據標準(如ASTM D3500)切割試樣,尺寸需適配夾具,邊緣打磨避免應力集中。
- 對照組(未循環)與實驗組各不少于5個樣本,確保統計顯著性。
-
- 示例參數:溫度循環-40℃(30min)→85℃(30min),濕度循環30%→90% RH,共100次。
- 使用環境試驗箱(如ESPEC系列)編程控制,實時記錄溫濕度曲線。
-
- 力學測試:以5mm/min速率加載,避免沖擊載荷;記錄載荷-位移曲線。
- 微觀分析:噴金處理SEM樣品,加速電壓15kV,觀察倍率500~5000×。
四、數據分析與結果解讀
-
- 計算均值、標準差,采用t檢驗或ANOVA分析循環前后差異顯著性(p<0.05)。
- 繪制強度保留率曲線(循環次數 vs. IBS%),擬合衰減模型(如指數衰減)。
-
- 界面脫粘(Adhesive Failure):膠層與基體分離,表明粘接劑失效。
- 內聚破壞(Cohesive Failure):基體自身斷裂,反映材料本體性能下降。
五、案例應用:某碳纖維復合板循環試驗結果
- 拉伸強度下降12.3%,層間剪切強度降低18.7%;
- SEM顯示樹脂基體出現微裂紋,纖維-樹脂界面存在局部脫粘;
- 建議優化樹脂固化工藝以提高耐濕熱性。
六、
- ASTM International. (2021).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 ISO 16978. (2003). Wood-based panels – Determination of modulus of elasticity in bending and of bending strength.
- 王建軍等. (2020). 濕熱循環對CFRP層合板界面性能的影響[J]. 材料工程, 48(3): 102-109.
上一篇:角螺旋與儀器座及地板連接的穩定性檢測下一篇:表面耐水蒸汽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1
15
11
14
13
10
17
11
27
15
17
15
18
17
16
18
16
17
15
17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