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檢測項目詳解
1. 頻率范圍測試(Frequency-Specific Testing)
- 檢測目標:評估受試者對125 Hz至8000 Hz范圍內各頻率的聽力閾值。
- 臨床意義:
- 低頻(125-500 Hz):反映中耳功能及耳蝸基底轉病變,如中耳炎或耳硬化癥。
- 中高頻(1000-4000 Hz):與語言理解密切相關,高頻損失(如4000 Hz陡降)常提示噪聲性聾或老年性聾。
- 超高頻(>8000 Hz):用于早期發現藥物性耳聾或隱性聽力損失。
2. 氣導與骨導測試(Air & Bone Conduction)
- 氣導測試:
- 方法:通過耳機傳遞聲音,評估外耳、中耳至內耳的整體傳導功能。
- 異常解讀:氣導閾值升高提示傳導性或混合性聾。
- 骨導測試:
- 方法:骨振器置于乳突,聲音直接經顱骨傳入內耳,排除外/中耳干擾。
- 異常解讀:骨導閾值異常提示感音神經性聾(如耳蝸或聽神經病變)。
- 氣骨導差(Air-Bone Gap):差值>10 dB提示傳導性成分(如聽骨鏈中斷)。
3. 聽力閾值測定(Hearing Threshold Measurement)
- 定義:受試者能感知50%次數的最小聲音強度(以dB HL為單位)。
- 測試策略:
- 升降法(Hughson-Westlake):逐步增減強度,精確鎖定閾值。
- 掩蔽需求:當測試耳與非測試耳閾值差≥40 dB(氣導)或≥15 dB(骨導),需對非測試耳施加窄帶噪聲,避免交叉聽力干擾。
4. 掩蔽技術(Masking Protocol)
- 必要性:防止非測試耳偷聽(Cross Hearing),確保數據準確性。
- 應用場景:
- 氣導掩蔽:測試耳與非測試耳氣導差≥40 dB時。
- 骨導掩蔽:測試耳骨導閾值低于非測試耳氣導閾值時。
- 掩蔽級計算:基于平臺掩蔽法(Plateau Method),逐步增加噪聲直至閾值穩定。
5. 雙耳分測與交互驗證(Binaural Testing)
- 流程:分別測試雙耳各頻率的獨立閾值,對比雙側對稱性。
- 意義:
- 單側聽力下降可能提示突發性聾或聽神經瘤。
- 雙側對稱性高頻損失常見于噪聲暴露或遺傳性聾。
二、檢測結果分析與臨床關聯
1. 聽力圖(Audiogram)解讀
- 傳導性聾:氣導閾值升高,骨導正常,氣骨導差顯著。
- 感音神經性聾:氣導與骨導同步升高,無氣骨導差,高頻陡降多見。
- 混合性聾:氣導與骨導均異常,但存在氣骨導差。
2. 分型分期指導干預
- 輕度損失(26-40 dB):建議助聽器或溝通策略訓練。
- 中重度損失(41-70 dB):需定制數字助聽器。
- 極重度損失(>91 dB):評估人工耳蝸植入適應癥。
三、檢測注意事項與適用人群
- 適用人群:
- 主訴耳鳴、耳悶、言語識別困難者。
- 長期暴露噪聲環境或耳毒性藥物使用者。
- 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需復測的嬰幼兒(配合行為測聽)。
- 環境要求:隔音室背景噪聲≤30 dB(A),定期校準設備。
- 受試者配合:需理解指令,避免偽聾或心因性干擾。
結語
上一篇:反向轉移電納檢測下一篇:在清洗劑中浸漬(非破壞性的)檢測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7
10
11
14
18
19
14
15
14
19
15
20
22
17
16
19
15
14
18
18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