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功率分路器檢測項目及方法
一、核心光學性能檢測
1. 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 IL)
- 定義:輸入光信號經過分路器后,各輸出端口的功率衰減值。
- 檢測方法:
- 使用穩定光源(如1550nm或1310nm波長)和光功率計。
- 測量輸入端口(Input)和各輸出端口(Output)的光功率,計算損耗值: ??=?in−?out(單位:dB)IL=Pin?−Pout?(單位:dB)
- 標準:通常要求插入損耗≤3.5dB(1×2分路器)至≤20dB(1×64分路器),具體根據不同分光比而定。
2. 分光比(Splitting Ratio)
- 定義:各輸出端口光功率分配比例的歸一化值。
- 檢測方法:
- 測量所有輸出端口的功率,計算分光比。例如,1×2分路器的分光比為: 分光比=?out1?out1+?out2×100%分光比=Pout1?+Pout2?Pout1??×100%
- 標準:分光比誤差需控制在±5%以內。
3. 均勻性(Uniformity)
- 定義:各輸出端口插入損耗的最大差值。
- 檢測方法:比較同一分路器不同輸出端口的插入損耗。
- 標準:均勻性一般要求≤0.8dB(1×2分路器)或更高。
4. 回波損耗(Return Loss, RL)
- 定義:輸入端口反射光功率與輸入光功率的比值。
- 檢測方法:使用光回損測試儀(OLTS)或OTDR(光時域反射儀)。
- 標準:回波損耗≥50dB(高要求場景需≥60dB)。
5. 偏振相關損耗(Polarization Dependent Loss, PDL)
- 定義:光信號在不同偏振態下的最大損耗差異。
- 檢測方法:使用偏振控制器和光功率計,測試不同偏振態的損耗值。
- 標準:PDL需≤0.2dB。
二、環境適應性檢測
1. 溫度循環測試
- 目的:驗證分路器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 方法:將器件置于-40°C至+85°C環境中,循環多次后測試光學性能。
- 標準:插入損耗變化≤0.5dB,分光比變化≤±3%。
2. 濕熱測試
- 方法:在高溫高濕環境(如85°C/85%RH)下放置48小時,檢測性能變化。
- 標準:光學參數無明顯劣化。
三、機械性能檢測
1. 插拔耐久性
- 方法:重復插拔光纖連接器(如LC/SC接口)500次,測試插入損耗變化。
- 標準:損耗變化≤0.2dB。
2. 抗拉強度測試
- 方法:對尾纖施加軸向拉力(通常≥5N),觀察光纖與分路器連接處是否脫落或損壞。
3. 振動測試
- 方法:模擬運輸或部署時的振動環境,測試后檢查外觀和光學性能。
四、外觀與封裝檢測
- 外觀檢查:
- 檢查分路器表面是否有劃痕、裂紋、污染。
- 確認端口標識清晰(如輸入/輸出標記)。
- 封裝氣密性:
- 對盒式分路器進行氣密性測試,防止水汽或灰塵進入。
五、特殊場景檢測
1. 多波長兼容性
- 方法:測試分路器在雙波長(1310nm/1550nm)或三波長(增加1490nm)下的性能。
- 標準:分光比和插入損耗需滿足多系統共存需求。
2. 方向性(Directivity)
- 定義:隔離輸入端口與非目標輸出端口間的串擾。
- 檢測方法:測量非目標端口的泄漏功率。
六、檢測工具與注意事項
- 常用儀器:
- 光功率計、穩定光源、光譜分析儀(OSA)、OTDR、回損測試儀。
- 注意事項:
- 測試前清潔光纖端面,避免污染導致誤差。
- 校準儀器并選擇與分路器匹配的工作波長。
- 記錄環境溫濕度,避免極端條件干擾結果。
七、常見問題與處理
- 插入損耗超標:
- 可能原因:光纖端面污染、分路器內部熔接不良。
- 解決方法:清潔端面或更換器件。
- 分光比偏差過大:
- 可能原因:制造工藝誤差或光纖耦合不均。
- 解決方法:重新校準或更換分路器。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5
17
15
19
17
16
20
19
19
22
24
18
20
22
21
19
22
24
21
23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