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器檢測項目全解析:安全、性能與兼容性的核心要點
一、基礎性能檢測
-
- 目的:驗證無線充電器是否能在標稱功率下穩定工作。
- 方法:通過電子負載儀模擬設備充電狀態,測試輸入電壓/電流與輸出電壓/電流的匹配度。
- 標準:輸出功率誤差需在±5%以內(如標稱15W輸出,實際需在14.25W~15.75W之間)。
-
- 目的:評估能量轉換效率,避免發熱過高或能源浪費。
- 公式:效率(%)=(輸出電能 / 輸入電能)×100%。
- 行業基準:Qi認證要求效率≥70%(中低功率場景)。
-
- 目的:檢測充電器在不同位置下的有效工作范圍。
- 測試場景:垂直距離(如0~8mm)、水平偏移(±15mm)、傾斜角度(±30°)等。
- 判定標準:在允許范圍內需維持≥50%的標稱功率輸出。
二、安全性檢測
-
- 核心風險:過熱可能導致元器件損壞或起火。
- 測試方法:在密閉環境下連續滿載運行1小時,監測充電器表面溫度(如線圈、PCB板)。
- 限制值:Qi標準要求表面溫度≤50°C(環境溫度25°C時)。
-
- 測試內容:
- 模擬輸出端短路,檢測是否自動斷電;
- 輸入電壓超限(如12V輸入設備接入24V電源);
- 輸出端接入過載負載(如標稱5W設備接入15W充電器)。
- 判定標準:觸發保護后應在1秒內切斷輸出,且無器件損壞。
- 測試內容:
-
- 測試設備:耐壓測試儀、漏電流表。
- 標準值:
- 絕緣電阻≥100MΩ(500V DC測試);
- 漏電流<0.25mA(符合IEC 62368安全規范)。
三、兼容性與異物檢測(FOD)
-
- 測試對象:主流手機(如iPhone、三星、華為)、耳機(AirPods)、可穿戴設備等。
- 判定標準:支持Qi協議的設備需實現無縫充電,非標設備需明確標注限制。
-
- 原理:通過磁場感應識別金屬異物(如硬幣、鑰匙),防止能量誤傳引發過熱。
- 測試方法:在充電區域放置金屬片(直徑≥20mm),檢測是否觸發斷電保護。
- 行業要求:Qi認證強制要求FOD功能,異物移除后需自動恢復充電。
四、電磁兼容性(EMC)測試
-
- 目的:防止無線充電器干擾其他設備(如藍牙、WiFi)。
- 標準限值:
- 輻射騷擾:30MHz~1GHz頻段需滿足EN 55032 Class B;
- 傳導騷擾:0.15MHz~30MHz頻段≤60dBµV。
-
- 測試場景:在強電磁場環境(如微波爐附近)下驗證充電穩定性。
- 判定標準:充電功率波動≤10%,無斷充現象。
五、環境可靠性測試
-
- 溫度范圍:-20°C~+60°C(模擬極端環境)。
- 判定標準:恢復常溫后功能正常,外殼無變形。
-
- 條件:溫度40°C、濕度95% RH,持續48小時。
- 風險點:PCB防潮涂層失效可能導致短路。
-
- 項目:1m高度跌落測試(6面3次)、振動測試(10Hz~500Hz,1小時)。
- 判定:外殼無開裂,內部結構無松動,功能正常。
六、標準認證與合規性
-
- 核心要求:功率分級(5W/10W/15W)、FOD、效率、溫控等。
- 測試周期:認證費用約1.5萬
3萬美元,周期23個月。
-
- 歐盟ERP指令:待機功耗≤0.5W;
- 美國DoE VI級:空載功耗≤0.21W。
-
- 限制物質:鉛、鎘、汞等重金屬含量需符合歐盟標準。
七、未來檢測趨勢:新技術挑戰
-
- 難點:高功率下的散熱設計與EMC優化。
-
- 測試場景:驗證多線圈布局的能效分配與溫升控制。
-
- 關鍵項:反向充電效率(通常≤5W)、設備識別邏輯。
總結
轉成精致網頁


材料實驗室
熱門檢測
16
20
16
16
16
17
22
17
15
18
20
19
18
19
16
17
16
18
18
22
推薦檢測
聯系電話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