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廢水檢測的重要性與范圍
水與廢水檢測是保障水環境安全、維護公共衛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水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水體中可能含有重金屬、有機物、病原微生物等多種污染物。通過系統的檢測分析,能夠準確評估水質狀況、追溯污染源、指導污水處理工藝優化,并為環境監管提供科學依據。檢測范圍涵蓋生活飲用水、工業廢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再生水等多種類型,確保水質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法規要求。
常規物理化學指標檢測
物理化學指標是水質檢測的基礎參數,包括水溫、色度、濁度、電導率、溶解氧、pH值等項目。其中濁度反映水中懸浮物含量,pH值影響水處理工藝效果,溶解氧是判斷水體自凈能力的關鍵指標。工業廢水還需檢測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總氮、總磷等參數,以評估有機物污染和富營養化風險。
重金屬及有毒物質分析
重金屬污染具有隱蔽性和累積性,檢測項目包括鉛、汞、鎘、鉻、砷、銅、鋅等元素。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AA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等高精度儀器,可檢測ppb級濃度。針對石化、電鍍等行業廢水,還需檢測氰化物、揮發性酚類、石油類等有毒化合物,防范急性毒性危害。
微生物與生物毒性檢測
微生物指標直接關聯人體健康風險,常規檢測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等病原指示菌。新興的生物毒性檢測通過發光菌、斑馬魚胚胎等生物模型,綜合評估廢水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彌補傳統理化分析的局限性。
新型污染物專項檢測
近年來,藥品及個人護理品(PPCPs)、微塑料、全氟化合物(PFAS)等新興污染物引起廣泛關注。這些物質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需采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等齊全技術進行痕量檢測。污水處理廠需特別關注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傳播風險。
放射性指標監測
針對核設施周邊水體及礦山水源,需檢測總α放射性、總β放射性、氡濃度等參數。鈾、釷、鐳等放射性核素的分析要求實驗室具備輻射安全防護條件,通常采用低本底α/β測量儀和γ能譜儀完成檢測。
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現代檢測技術正朝著快速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生物傳感器、微流控芯片技術實現現場即時檢測,物聯網水質監測系統構建全域感知網絡。同時,檢測標準不斷更新,如2023年起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新增乙草胺等7項指標,推動檢測體系持續完善。

